地震 (科普··· ··· 2013-01-30 19:58:10)
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好像是靜止不動的,實際上卻遠非如此。地球表面無時無刻不在振動,就象人的脈搏一樣,只要人還在活著,脈搏就永遠跳動。地球也有象脈搏那樣的連續不斷的振動,科學家們把地球的這種振動叫做脈動。脈動的成因雖然不同,但都以周期相近,振幅變化不大的波動系列出現。然而有時地球表面突然山崩地裂,河川倒流,房屋倒塌,電線扯斷,有時常在地面造成隆起和沉陷,這種突然快速的顫動就是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能造成破壞的約有1000次; 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幾次。地震就是因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它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強烈的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災難,是威脅人類的一種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
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比人類威力最大的爆炸要大好多倍。例如1976年發生在我國唐山的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如果換算成電能,相當于12萬5千千瓦雙輪內冷發電機組連續運轉8年的總電能。原子彈的威力是很大的了,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相當于兩萬噸黃色炸藥。而唐山地震的地震波約等于400個這樣的原子彈。大地震的破壞力是相當驚人的,在山區造成崩塌,在城市引起火災,在海上激起海嘯,以致遠在離震源數千公里外的地方都可能受到影響。地震在歷史上一直是巨大的災難。有記錄的最嚴重的地震是:1556年在我國陜西省發生的關中地震,有83萬人死亡;1976年在我國唐山的地震,有75萬人死亡;1737年在印度加爾各答發生的地震30萬人死亡;1923年在日本東京的地震,有至少10萬人死亡。
上圖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工廠廠房
地球內部由表及里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據統計約有92%的地震發生在地殼中,其余的發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殼震動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構造地震是由于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目前世界上發生的地震90%以上屬于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多在60公里以內。
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稱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稱為近震;震中距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遠震。
地震有兩個主要參數,一是震級,一是烈度。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按震級大小分: 7級和7級以上的地震,稱為大震; 7級以下、5級和5級以上的地震稱為強震或中強震; 5級以下、3級和3級以上的,稱為小震; 3級以下、1級或1級以上的稱弱震和微震。 小于1級的稱為超微震。 目前記錄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級,發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地震對某一地區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地震烈度,簡稱為烈度。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地基條件等因素有關。
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到; 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 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7-8度: 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9-10度:橋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
這些碰撞點都是地震多發區
地震發生較多又比較強烈的地帶,叫地震帶。世界主要有兩大地震帶: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釋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釋能量的76%; 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釋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24%。 據統計,我國大陸地震約占世界大陸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國處在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并且廣大地區都受它的影響。
地震有橫波與縱波。橫波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而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區,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橫波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表現為上下跳動,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另外,橫波振幅比縱波大,破壞力大,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地震前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叫地震前兆。包括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地下水異常變化,動物異常反應,地殼變形,小地震活動,地聲、地光、地磁變化、重力變化、地電變化、地應力變化、地下水中氡氣含量或其它化學成份的變化、地震波速度變化等。
避震知識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并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的災害。
地震發生時,保持清醒冷靜頭腦,做出敏捷反應,是保障安全的關鍵。在家中要就地避險,不可貿然外逃,可選擇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單元樓內,可選擇開間小的衛生間、廚房、儲藏室及墻角躲避;同時,要關閉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火,防止發生火災和煤氣泄溢;高層住戶向下轉移時,千萬不能跳樓,也不能乘電梯。當大地震后,利用兩次地震之間的間隙,迅速撤離。
在室外,汽車司機要選擇安全地帶剎車,火車司機,要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穩緩地逐漸剎車;要停留在開闊地方,遠離高大建筑物,高壓線;在山坡上注意滾石,同時要遠離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脅。
發生地震時若在工作崗位上,要立即關閉機器,切斷電源,趕緊藏在辦公桌下或其它較為堅固且不易發生危險后果的設備下,震后從樓梯迅速撤離;對于特殊的部門(如電廠、煤氣廠、鋼廠、核反應堆等)應按專門操作程序運作。
在公共場所,影劇院、體育館的演出或比賽要立即停止,觀眾應躲在排椅下,舞臺腳下或樂池,震后有秩序地組織觀眾分路疏散;正在比賽的體育場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慌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空曠安全處疏散;正在上課的學生,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處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地震停止時,在教師統一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切忌擁擠、跳樓。
緊急避震時選擇空間狹小的地方,是因為一旦房屋倒塌,這些地方往往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隙,給人們以等待救援的機會。
切記
千萬不要跳樓!
不要靠近在窗戶!
不要到陽臺上去!
不要乘電梯 !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在戶外怎樣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墻;
女兒墻、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在野外怎樣避震
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
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
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
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要保護好頭部。
地震時遇到特殊危險如
燃氣泄露時:用濕毛巾后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設法轉移。
遇到火災時: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轉移,要匍匐,逆風而進。 毒氣泄露時: 遇到化工廠著火,毒氣泄漏,不要向順風方向跑,要繞到上風方向去,并盡量用濕毛由捂住中、鼻。
應注意避開的危險場所:
生產危險品的工廠;
危險品,易燃、易爆品倉庫等。
如果被埋壓怎么辦
地震后,余震還會不斷發生,你的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你要盡量改善自已所處的環境,穩定下來,設法脫險。
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
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時再被埋壓;
不要隨便動用室內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或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亂叫,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
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壓人員時應保護支撐物,以防進一步倒塌傷人;
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其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時,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一步受傷;脊椎損傷者,搬運時,應用門板或硬擔架;
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應立下標記,以待救援。
救人原則:
先救近,后救遠;
先救易,后救難;
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以增加幫手。
在災后特殊環境下怎樣生活
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積極投入恢復重建工作。
按規定服用預防藥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防止傳染病。
地震圖片
地震,可以瞬間將人們的美好的生活破壞貽盡。

從圖片中可見地震的威力有多大
地震時,既使在室外,也一定要切記,避開高建筑物。

地震將大地撕裂時,不要靠近這樣的地方,以防進一步塌陷。

建筑物外墻及窗戶最易倒塌,地震時一定不要靠近。

橋梁下面不要去,上面不要停。

地震往往還會引起很多次生災害,如在水庫、海灘等附近,應盡快向高處轉移。

地震時要保持冷靜,恪守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維護社會穩定。


地震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自身在不斷地同大自然協調與抗爭中得到發展。地震可以破壞人們已有的家園,但它阻擋不了我們建設更好的明天。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01/3172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