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老師:
很高興今天認識了張沛之同學,
并發現了他的超棒的公眾號,
他目前就讀于英國倫敦攝影碩士專業,
一直在默默的、認真的研學攝影和相關。
在國內,需要這樣治學而嚴謹的攝影人!
今天,一口氣轉發他的兩篇文章,
值得所有愛攝影、學攝影之人——
認真學習和品味。
這是飛鳥與桑梓的第二十二篇文章
在說這個話題之前,我突然想到幾年前瘋狂迷戀羽毛球的那段日子,那時候天天纏著肖教練練球,再到后來跟著馬晉的教練邢導,在隊里的那一年多,讓我意識到一個巨大而無法逾越的鴻溝,那就是業余出身的,永遠干不過專業的。可是,攝影也是這樣嗎?
壹
▼
“科班”=“刻板”?
關于攝影,這個讓我又愛又恨的事情,我有太多想要說的,同時又有太多的無奈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停下手中的筆不知道如何說下去。
現在越來越不愿意打開微信,不愿意看到網上各路人群對于攝影的評論,對于我個人而言,一直想問,為什么要“評論攝影”,而不是靜靜地看看就好,誠然,高質量的評論是有必要的,但是縱觀各個有關攝影的網絡平臺,有效的作品評論實在少之又少,甚至討論構圖,色調,風格一類基礎的東西也并不多,更別提關于作品背后作者的意圖,隱喻與思想。并不怪評論者,畢竟絕大部分攝影師也一直無法到達這個層面。
“正規的職業技能教育的統稱,所謂科班并非指“出身”,而是指正規培訓或自學成才的分水嶺。”這是百度給科班出身的解釋。
其實科班出身被很多人所誤解無非是因為很多人覺得“科班”=“刻板”,有這樣的印象也并不能怪大家,畢竟國內的中小學教育一直都并沒有那么注重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僅限于我那個年代和我同齡人上學的范疇),但我相信現在一定好了很多,并且會越來越好。
所以科班出身的攝影師都學了些什么東西?
貳
▼
“國外攝影在教些什么,科班科的又是什么?”
在完成國內的研究生課程以后,停滯了一年的時間才來到英國繼續學業,似乎這里的研究生教育和國內并不完全相同。
我們的課程設置并不多,歸結其原因我相信老師們是希望給我們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應該做什么,走到這個階段早已經不去討論“毒德大學,刀銳奶化”的問題(偷笑),更多需要的是去拓寬自己的視野,以及吸取別的攝影師作品的意涵。
那還要多看作品嗎?看是一定要看,但不是簡單的模仿所謂的色調,構圖,更多的是去思考這個藝術家為什么這樣去做,為什么進行這樣的藝術計劃,作品背后的隱喻和意涵又是什么,關注的人也從開始變成“索菲·卡爾”,“南·戈丁”這樣的藝術家,思考索菲卡爾為什么要跟蹤那個男人到威尼斯,并進行全天候的拍攝,為什么她要假扮賓館服務人員去拍攝住客的隱私,為什么南·戈丁要把攝影變成記錄她生命的一部分,為什么她要拍攝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于是慢慢不再去看微博上的網紅們在做些什么,也不去關注別人的評論,而是專心專注于自己的藝術計劃當中。
這個時候,“科班”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它并沒有多神秘,神秘到老師手里有未曾公布的傳世佳作,而是一條“捷徑”,一個“方法”。我的導師是一個“高大威猛”的德國女人,在和她多次的交流當中,如果我的idea有任何的改變,或者思路偏向別的方向,她并不會把你搬回到原先的路上,而是讓你繼續跟隨你的思路,給你提供更多的幫助,這個幫助包括給你提供和你藝術計劃相關的藝術家,告訴你在哪些地方會找到你需要找的資料,甚至說出她的想法,告訴你你應該經歷的挑戰是什么。在一次次的交談和作品的展示中,直到幫助你你完成你的藝術計劃,達到她所認為應該達到的高度。
誠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路會好走很多,攝影作為業余愛好,開心就好,作為藝術,你要苛刻的去探求。所以,之前學習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攝影是一門技術,而不是藝術”,可惜我現在已經徹底無法贊同了。
并不重要
所以說,攝影是否需要科班出身,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況且他根本就沒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有的人看來,我只要把我老婆拍的漂漂亮亮的就足夠了,而有的人卻要追求藝術的領域,所以,到底最后變成什么樣,看你需要怎樣的追求了。
微博:沛桑梓之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70318/125621.html
文章列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