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IT從業者的英語口語能力成長路徑

作者: scalerstalk  來源: 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 2014-03-10 21:58  閱讀: 21940 次  推薦: 62   原文鏈接   [收藏]  

  這篇文章是我最近十天口語系列文章的合輯,文章比較長,一萬五千余字。但是系統化地歸納了自己十多年的英語尤其是口語方面的學習經歷與總結思考。我不是個純粹的英語專業學生,我甚至不是任何英語相關專業的學生,但是我和英語卻有著很多的故事,我對這門語言的學習與訓練有著沒由來的純粹興趣。雖然我從學校接受的教育與學術訓練主要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但是在英語演講、辯論、口譯的場合偶爾能看見我年輕時的身影。在不同領域的體驗,讓我有機會轉換角度觀察,我的這篇合輯文章也會有帶有這樣的特點,希望我的文字能帶給您不同的思考。

  由于文章是以連載的形式寫就,我在合輯中保留了一些帶有時間性質的語句,如昨天今天,以期盡量保持原味。

  第零部分-開篇

  從今天起進入口語部分。口語是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老大難題,我在讀書的時候也花費了不少工夫,在一片爛泥潭里,漸漸地摸索著走了出來。其中曲折其實可以另寫一個長篇故事性文章了,不過這里主要從宏觀體系上講策略方法與實踐,也就是經驗教訓的總結(純干貨)那些各種小故事就暫且按下不表,待有機會再道來。

  結合單詞部分的寫作經驗與讀者的反饋,口語部分我打算采用交互式的方式寫作。這里我將擬幾個題目,涉及口語各個方面,讀者可以根據興趣回復問題的數字,我根據受關注的程度調整各個部分的分配的比例。如果有其他的問題也可以留言提出。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自己在口語學習方面的觀點也是一家之言,未必與主流的學習觀點不太一致,也許可能是“毀三觀”的,這里作個說明。

  1. 當我們談論口語是,我們在談論什么?

  都說口語很重要,但是口語到底是什么?這里先試圖給出我對口語理解的一個范疇,口語包括什么,代表什么,怎樣好才算口語好。

  2. 我的發音不是很好,我能怎么辦?

  我們怎么看待另一種語言的發音?我的發音帶有中國地方特色怎么辦?我是一個對口音有潔癖的人,我怎樣不斷改造我的發音?我想練習一口英音或者美音可以怎么做?

  3. 說英語時,我不知道要說啥,我能怎么辦?

  我在說英語時張不開嘴,比搭訕美女還緊張,怎么辦?我不知道要說什么東西怎么辦?意思就是在嘴邊可是我就說不出來怎么辦?

  目前計劃主要圍繞三大部分進行介紹。我會在理論、實踐方法兩個層面對我的學習經驗教訓作出總結,并且推薦一些學習材料,以方便學習者參考使用。

  第一部分-怎么看待口語

  一、文藝裝腔:當我們談論口語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80后學生的一代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還是這個樣子:每節英語課,老師拿著錄音機和磁帶到課堂上。讀課本的時候,老師放著錄音停一段再跟讀。那個時候復讀機正滿大街小巷做著廣告,文曲星還是英語學習的高檔品,128M容量的MP3是屬于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奢侈品,學生們通常會拿著一本牛津中階或高階查著不認識的單詞,并努力地做著筆記。這可能不是各大外國語學校學生生活學習的狀態,但是當時在三四線小城市的普通中學里,這可能是多數學生的共同記憶。

  由于升學的壓力我們經常忙著埋頭在各種卷子或者習題集里,我在讀書的時候做的完型填空、閱讀理解已經要用“本”來計量,我們太注重于徜徉在ABCD四個選項里,甚至一度以為人生就是這樣做一個單項選擇題。對口語的認識可能一直就在老師的要注意多說多讀的諄諄教誨里。而在短短的晨讀時間可能還有一半要拿來做前一天晚上的作業,加之考試不用考,于是口語一直停滯生長,靜靜地待在那里。

  這樣一來,這個神秘的世界就像未曾打開,我們像一個殘缺的輪子,艱難地行進在英語學習的路上,磕磕碰碰。少了任何一種感官的世界都不能算是美好的,而缺了口語的英語世界,就像一部黑白無聲有碼的電影,你說能感受到多少美。

  用文藝一些的說法,口語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內心。口語是交流與表達,是內核驅動,是把內心的想法,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形成與外界的良性溝通,而這個是與語言無關的。你若精彩,口語如花盛開。

  文藝完畢。以上文字是想告訴大家,由于歷史、成長等綜合方面的原因,我們的口語背負了太多的沉疴,不僅凝聚著過去,而且注視著我們的現在,并且對未來施加著壓力。口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就是像我們身邊的一個朋友一樣,我們接觸,了解,掌握,并使用這項技能,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官與變化的世界。

  二、內核、管道、發音表達:口語的結構化要素分析

  現在以普通的文字,論述一下筆者認知中對口語的理解。

  口語,我們一般的認知是,把英語說出來,英語流利說,英語自由的表達。如果一個人能用英語侃侃而談,我們一般會認為他/她口語很好。

  這里又暗含了兩層意思。一個是發音,一個是內容。舉例:我們可能會說,某人英語說的很好,就像外國人似的,你根本區分不出來;我們也可能說,某某雖然口音很重,但他/她的流利程度以及觀點的深度,一點不減。

  在這里,我把口語拆解成兩方面的元素。一個是發音表達,即感性層面,聽上去怎樣,聽起來怎樣;另一個是內核,即理性層面,聽了后你怎樣,聽完你感覺怎樣。

  這里的發音表達,是一個泛化的概念。我們拿一個人來打比方,發音表達更像一個人的外在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包括外表、穿衣、造型等等,或者說呈現出來的氣質、氣場。有些人天生麗質,再加上精心的搭配打扮,就是高分美女;對于筆者這種長相在均線以下的,只好曲線救國,通過合理的搭配服裝,衣著注意細節,加上對形體的鍛煉,來補齊其他方面的短板。回到發音表達,當你在開始說英語的時候,給人留下怎樣的第一印象,就是發音表達做的事情。一般會有什么印象呢?比如純正、標準、倫敦范、明尼蘇達味、LAStyle、中國風、東北味等等。流利可能也算一個,我這暫且把它歸為第二部分。

  這里的內核就是我們的底子,我們的儲備,或者說我們的腦子里的貨,是決定了我們在什么場景下會說出什么話來的前提。內核往深了說會與我們的價值觀有關系,這就是我上一篇說的“口語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內心”,因為我們通常怎樣看這個世界,世界就是我們想象的樣子。往淺了說與我們日常積累的素材有關系。例如,有些IT宅們見到自己喜歡的女孩說話會犯怵,網絡上就有不少情感專家,提供一些罐裝好的談話慣例,里面包括一些基本的談資,以幫助男生們在談話中至少不要冷場,或者至少不要談論技術。例如,我在和IT人士談產品、行業、技術可以歡非常暢,但是遇到文藝界朋友要談話劇與藝術,就會采取相對謹慎的姿態,因為真心不太懂。一句話,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想表達什么樣的感受,想表達什么樣的意思,都從內核中萌芽生發出來。

  再說一下流利,流利一般是我們在對于熟悉的領域會出現的狀況,即對于某個問題有思考,或者有一些材料已經胸有成竹,這樣一般會呈現出比較流利的狀態。我思考過這個現象,我認為這和我們內心的安全感有關聯。比如在面對陌生的話題或者環境時,比如一場重要的面試、一場規模盛大的演講,心中充滿不安與不確定,這時如果遇到自己熟悉的話題“正中下懷”后,內心的安全感會增加,于是我們會很歡暢地加快了腳步,仿佛內心在對自己說:“看,我還是很OK的!”。但平穩的語速能很好的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語速的控制是一個需要通過訓練掌握的技能,這部分技能我把它歸結到下面的管道模塊應該發揮的功能。

  盡管我們想表達的內容在內核生發,但是生活的經驗教訓也可能會告訴我們,一般來講,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往往會不行的。借用Daniel Kahneman 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快思考與慢思考》)一書提出的概念,我們作個類比,如果不考慮語言的問題(即不存在想表達意思不知道英文怎么說或者回到中文環境),我們“口無遮攔”式的表達可以認為是快思考,這是書中提到大腦的“系統1”愛干的事情:把內心迸發出所有的想法,不加任何處理,就像太陽的耀斑一樣噴灑到太空,讓你周圍的所有人都感受到這種原生的能量。

  這種真實是力量,同時這也可能是傷人的,像耀斑那樣高能量但是致命的。另外一種情況,我們在說話表達前三思,通過得體、合理的組織,適配對方的實際情況,用對方易于理解的話表達出來,則一般需要費一些周折,這是書中提到的“慢思考”的問題,也是“系統2”需要做的事情。例如,給老板做匯報時,要以局外人的角度清晰地講明,工作解決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這就是寫材料要干的事情;抑或,我在寫本篇文章時,縱有千言萬語,也先通過框架與模塊搭起一個清晰的結構,以最大的努力把話講明白。兩種情況各有特點,各有其用途與威力,但是我們在以社會人的身份與環境交互的時候,第二種無疑會用到的更多一些。第一種情況在某些場合下也是很有力量的,這個就不在本文章討論的范疇內了:P。

  從剛才的類比可以看到,從內核到發音,還會有一個過程,類似于一個中間的連接區域,我暫且稱之為管道模塊。在這個管道中,內核生成的東西,例如你的想法,要表達的意思,感受到的情緒,需要通過這個管道進行處理加工轉換,最終結果送給表達,從而呈現出來。所以這還是個具有計算能力的“智能管道”。而這個計算能力,就是需要我們長期不懈地訓練來習得。

  我把從內核里生成,經過管道處理,并適當地表達呈現的能力,稱作叫口語能力,或者表達能力。

  最后放圖。圖1中可以看到三大模塊的邏輯關系。最大的圓代表每個人感知到的世界。紅色的圓形代表內核,矩形代表口語表達,即上文提到的兩個部分。這有點像操作系統的內核模式與用戶模式:P。管道是內心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我們需要顯式地處理內核的輸出,以保證口語表達的得體、合理、合適。如果對比我前面提出的三個問題,你會發現我重點對應到內核與口語表達模塊。那管道呢?我會在翻譯口譯部分詳細論述。

 

圖 1口語能力要素結構示意圖

  三、測一測口語:口語能力的衡量體系

  經常有朋友問我,什么才算口語好?可能也有人會質疑,你自己口語怎么樣啊,在這寫啊寫,誤人子弟。

  今天打算好好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回答完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

  從昨天的文章看到,我定義了三個口語的要素,即內核、管道與發音表達。通俗的說,內核就是你肚子里有沒有貨;管道就是你知道怎么組織好貨,包裝好貨;發音表達就是你拿出的貨色給人看到底是什么樣子。

  口語能力的高低,也即所說的口語好不好,是三個要素的綜合評判。可以這么說,如果給三個要素分別打1~10分代表水平,那么最終的口語能力是三個要素得分的乘積。在我的標準中,只有三個方面都平衡發展,才能算作是口語能力較為出色。同時,根據我對自己周圍一些英語學霸朋友的觀察,他們在這三個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能力,這也是值得我去學習的。

  這個評判是相對公正、客觀與理想的情況,所以你看一些全國性的演講大賽,或者口譯大賽,都會涉及到這方面的考察,比如通過即興演講、提問、模擬情境等等來看選手在各個方面的水平。同時,如果你細心觀察后會發現,到后面獲勝的人,往往就是在內核與管道方面做的更好一些的選手,他們對于棘手的問題,或者是采取了較有深度的回答,或者是以較有睿智的觀點破解了難題……因為這個時候,發音表達已經不是一個影響的主要因素了。

  但是,在一般的生活工作中,與人初次接觸,第一印象仍然是不可避免會形成,而第一印象其實更大程度上受發音表達的影響。所以,從短期看,如果你的發音表達占有一定優勢,那么你可能會先聲奪人,獲得一個較好的名聲;但是如果你在內核與管道上存在短板,那么長期來說,可能你的口語能力并非會如大家初次預想的那樣。

  那關于內核與管道方面的水平如何進行評判?我提出下面幾個問題,供讀者思考。

  內核方面:往大了說這其實關乎于你對世界的看法,這不是一個語言問題,故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往小了說,你對一個社會事件、一個熱點趨勢、一個問題是否能有自己的分析與看法?哪怕這是錯誤的,但是至少你是思考過的,有邏輯鏈的。而不僅僅是引用一些看過的媒體的報道上的觀點,作為自己的觀點。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撕碎一切,把信息無孔不入地推送到你眼前的時代,連閱讀都要圖形化以減少思考,你能做到么?這些是內核的能力,看與語言無關。

  管道方面:如果你需要給老板做一次匯報,關于你近期的工作。你列舉了大概有十個要點,但是又有相互交織的情況,你怎樣組織你的匯報邏輯,先說什么再說什么?篇章結構怎樣?如果給你20分鐘,說哪些內容?如果只有5分鐘說哪些內容?如果你只是在電梯里見到老板,你說哪些內容。千萬不要告訴我,答案是低下頭看微信(看我的文章除外)……這些就是管道能力,看與語言無關。

  說到這里,問題一的答案已經出來了,我給了三個方面的因素,告訴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但是我沒有給一個確切的明確結果。我沒有告知三個方面的因素的比例占比,我也沒有告知哪個絕對更加重要。因為這個不重要,而他們都很重要。

  過去的教育往往是給我們答案,我們在“對了,是這個;錯了,是這個”的正負樣本之間不停的擺動,甚至形成了無答案心理焦慮的強迫癥。很多人小時候讀書被教育愛黨愛國愛社會洗成A面,長大后接觸到互聯網各種思想各種所謂真相各種憤青洗成B面,可惜到現在為止仍然就像磁帶一樣一次只能放一面,內心無法駕馭并存一些相悖的價值觀,而不知道很多事情是要AB面一起來的。而當他們拿不到答案的時候,就找一個權威,看他牛不牛,牛的話就全部信,這樣好歹有一個安全感。

  而我認為所有的安全感來自于內心明確的方向,自己貼著地面走最踏實。所以我寫的文章除了滿足我個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與想法外,如果能讓讀者有所思考,那是最好不過了。我不尋求給您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時代都變的如此之快,答案會永恒么?

  四、口語訓練的一些原則

  昨天說過,口語不好很多時候不是外語的問題,而是自己有沒有貨的問題。即有的時候讓你用中文聊,你都不知道要說啥,換一門語言更談不上了。

  所以我今天將以觀點的形式,介紹一下我在口語訓練中的戰術:

  1. 若客觀環境有限,口語能力訓練不需要過分依靠外國友人、甚至語伴的作用。

  即,如果沒有老外,沒有小伙伴的陪伴,口語也能訓練好。提出這個觀點的原因如下:

  a) 破除學習者潛意識里,口語不好是因為沒有老外作為練習對象的幻象。

  很多人以此為借口,拒絕采取任何進一步提升的行動。有人說我很想學習英語啊,可是我不在一個純英語的環境里,也沒有外國人做朋友。但如果現實情況是,你在盡可能寬的范圍內,無法找到這些洋味的資源時,我勸您還是不要動這個心眼。

  拿自己舉例。我經常吐槽自己學了十多年的英文,第一次去的國家竟然是日本。在日本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其他參會者問我是否在海外留學過時,我也拿這個梗來調侃一下自己。在五道口讀書的時候籌備國際會議,以及為參會者口譯講解,從對方得到的反饋也讓我感到滿意;在MSRA實習期間,與MSR的研究員遠程協作完成科研項目,純學術的交流,最終也完成了工作。我拿自己舉例不是說自己做的多么的好,只想證明,沒有外教沒有純語言環境,一樣可以練好英語,至少讓自己夠用,自如表達。

  b) 破除自己在與老外練習時,產生出自己口語很好的幻象。

  不少學習者到英語角看到老外就圍上去,聽了一晚上的“純正英文”就心滿意足的回家了。或者突然有個機會與老外聊天,尤其是說的時間長后,特別開心,感覺進步很大,終于牛逼啦。但人艱不拆的是,老外和你聊天一般會禮貌性地適配你的語速、詞匯甚至還有話題,所以當你們聊的很爽時不代表你的口語就有多么提高了。聽一下老外與老外朋友之間的聊天話題與語速你或許會明白。

  想想我們中國在一起聊的話題,男生們之間,女生們之間。再看看我們見到老外時說的話題,我經常會理解老外陪聊天是要收費也不是沒道理的:P。東西文化必然會有差異,比如老外如果想聊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聊自己與上帝的關系,那我們隔了一個文化的學習者還是會感到很吃力的。某次我參加英語辯論賽,休息期間無意聽到旁邊一組兩個女選手(貌似一個澳大利亞一個英國人)在聊去教堂唱詩,愛與忠貞的關系……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未必真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

  2. 不排斥中英文實時轉換的思維方式,只要能幫助你提高表達效率,可以接受。

  很多人說要學會用英語思維,think in English。這個目標也困擾過我一陣,到底什么是用英語思維,我也沒看到好的可執行的解決方案。我是學計算機出身的,計算機的一個特點就是執行代碼。對一個問題要怎么求解,一般都會有一個算法來解。算法一步步安排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情況怎么處理,都由算法規定。那英語思維這個問題有算法來解么?這個問題太高深,目前我無法回答。

  我甚至無法判斷我的思維是英語思維還是漢語思維還是混雜思維。雖然我在寫公文材料的時候腦子里會冒英文,句子寫不順的時候會想這個在英文里就是這么說的,說話著急的時候會跳出一兩個單詞,但是我也會在心平氣和寫作的時候內心拂過優美的唐詩,婉轉的宋詞以及偶爾幾幕不太明白的元曲。那這究竟是個什么狀態呢?

  后面我想明白了,如果一個問題難解,那么不妨換一種方法。如果不能求到最優,那我們拿到一個次優可行解,也是何樂而不為的事情。

  我們不說英語思維那么高大上的東西了,來接接地氣吧:如果你在說英語的時候,沒有英語思維的武器,那就用中文想,中文你會說什么,中文你會怎么說,然后你再想想中文的這個意思是怎么用英文來表達,于是這個問題就解決一半了。再假如將中文的意思轉換成英文的時間縮小足夠短,這樣基本上可以“裝腔”成英語思維啦。

  為什么這樣做?

  一是,我認為語義是脫離語言的,與語言無關的,作為中國人,多數時候它的承載語言是中文,可僅僅是承載語言而已。計算機領域里的人們一直想做語義網絡(做好了語義網絡,你可以直接與百度對話了,這個話題可以再寫),但是也沒有太多的進展,(最近的深度學習技術算一個吧)就是因為這個語義比較抽象,計算機無法理解,但是大腦又能很好地感知。

  二是,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點。非英語環境的學習者應該能理解吧。

  三是,只要把轉換的速度優化的足夠好,這個解決方案也是可以接受的。這個就是后續口譯翻譯部分會涉及到的。

  第二部分-練習口語說什么

  一、演講與辯論是口語能力成長的必經之路

  讀者中也有不少通信領域的朋友,就前面所說的內核與管道而言,如果拿信源與信道類比,所要表達的內容就是源,源來自內核,采用語言表達方式就是信道的編碼,這就是管道要做的事情。

  前面也說過,口語能力一方面要求你的貨多,另外一方面就是知道怎么說。

  貨多就可以隨機應變處事不驚,知道怎么說就可以自由選擇采取靈活方式,把自己想表達的傳遞出去。

  于是練好口語,你首先要解決肚子里要有貨的問題,然后再解決怎么說的問題。現如今多數人集中在后部分,而忽略了前部分。個人實踐發現,前部分才是基礎。

  怎么讓自己有貨?

  你需要有機會能讓你大量地闡述內容,以推動你對于源的需求,同時生成強大的動力,迫使你不斷地積累。這句話有點太形式化了。換個說法,你必須不停的輸出,才能帶動你對于輸入的強烈需求。如果我每天要求你對于一個題目談論自己的看法,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少就會要去讀書了。

  這也是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以輸出倒逼輸入。我現在每天讓自己寫一篇文章,強迫自己以線性的文字,整理心中各種非線性的想法。我雖然曾經想過如果所有的話題寫完了會怎么樣,但是到那個時候,我必然會用新的輸入來維持這樣一種機制的運轉。但就目前而言,我這些年英語的學習體會經歷與總結,還是可以足夠我寫很長一段時間的。還有其他領域的學習與工作經驗,可以整理總結。

  現在回到問題。我先給出結論:演講與辯論是推動學習者對內容積累的有效手段,是英語口語能力成長的必經之路。

  為什么說演講,而不是聊天。首先說明,這里的演講并不局限于演講比賽的那種形式,而更強調的是你在一定的時間內,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闡述,以達到某個目標的形式(例如,傳達一個觀點,說服你的老板或者客戶,與你的伙伴商量溝通)。

  演講迫使你在一種相對正式的場合下組織自己的想法與語言,并且需要與聽眾形成交流。很多人懼怕演講,主要是懼怕站在臺上的那種感受。學習者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組織成小組的形式,每個人選定題目進行計時的演講。如果沒有這樣的小伙伴,那么一個人對著鏡子或者對著計算機,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也是一種可行的練習方式。

  演講的另外一種形式是辯論,這里說的是英國議會制British Parliament的辯論機制,而不同于中文里的直接交互式的辯論。即對于一個題目,8個人分成4組,模擬議會的結構(有Opening Government, Opening Opposition, Closing Government, Closing Opposition),每個人有7分鐘的演講時間,圍繞題目進行觀點的闡述,或者駁斥對方的觀點,提出新的觀點。

  在初玩這個辯論的時候,7分鐘時間說一個自己可能不是特別理解的話題,就像夢魘一樣,最主要是因為沒有貨。舉幾個辯題Motion作為例子,以前我玩辯論時候的Motion都忘記了,這是在網絡上找的,但是風格和當時的仍然一致。

  China should provide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rural families who bear and raise daughters.

  The Arab League should take the lead to achieve regime change in Lybia.

  比如第一個題目,會要求你對中國的農村情況,計劃生育的政策,以及國家公共福利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第二個題目,如果你不了解利比亞的情況,那就沒法玩了。我特別記得有一次參加訓練的題目是關于聯合國是否應該向索馬里派駐軍隊,當時有隊友不知道索馬里無政府的狀態,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問題。

  總結來說,英語辯論這種形式帶給學習者的震撼與進步,是非常大的,至少對我如此。以前在五道口讀書時,英語辯論協會也剛成立不長時間,鄭博師兄經常會組織大家玩這個,而且也會請一些教練來培訓。我現在特別懷念那段時間,也借此機會感謝一下鄭博師兄的指引。鄭博老師(現在已經是世界級的辯論裁判了)以非常和藹與謙遜的態度引領我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不過后面由于學術科研的繁忙,我投身到計算機的世界中了:P。另外提一點,英語辯論真的對人的提升很大,你去看全國往年各屆的什么21世紀杯的冠軍們,很多是以前一起玩這個出來的,有些冠軍的首場秀就是在校園辯論賽中嶄露頭角的,這里我就不列名字了:P。

  辯論這項活動的益處在于,當你面對一個可能陌生的話題,需要連續說7分鐘,而且需要對前一名選手的觀點去反駁、承接甚至引出新的觀點時,不僅考驗“源”的積累,也考驗語言的組織。

  當你演講了,當你辯論了,當你感受到你自己對知識的極度渴求后,剩下的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你會開始選擇領域并關注,可能從你感興趣的開始。于是你會去閱讀查找這個領域的各方面的知識,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最終有的找到了答案有的沒找到。但是經歷過這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你會看到自己在“貨”這方面,終于是有進步的了。

  關于怎樣快速了解一個新的領域與方向,不在本部分的討論范圍內,我會把它放在學術部分的文獻調研與綜述里寫。

  二、打通語義,無節操利用翻譯與口譯強化口語能力

  口語能力成長路徑從開篇到現在已經寫了一萬余字了,如果你能跟著我的思路讀到這里,至少說明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你仍然具有長思考的能力,這是一件很珍貴的財富。

  接昨天說的,現在假定腦子里有很多的貨了,就像茶壺里的餃子,那問題是,我們怎么倒出來?

  前面提到過,意思或者語義在大腦里是與語言無關的,我們因為成長在中文的環境,所以載體語言變成了中文。語義就像水一樣,把自己的形狀賦予了杯子的形狀,而這里漢語就是我們的杯子了。你可以看成一個語義單位對應到一個漢語的杯子。一個語義單位,可以是你想表達的一個詞組或者一個意義群或者其他基本單位。

  而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其實是在原有的語義單位上,對應一個英語里的表達方式。就像一部分水A原來是可以變成杯子C的形狀,你在學了英語后,知道其也可以變成瓶子D的形狀。那我們在說英語的時候,即在用瓶子D;說漢語的時候,是在用杯子C。

  現在回到問題。對于想表達的意思,而不知道怎么說的情況,采用兩種方式解決:

  1. 打通各個語義之間的關聯,換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表達。

  打通各個語義之間的關聯就是說,一個意思我不會說,我換一種說法,而且這種說法的表達我比較熟悉,可以用英語恰當地表達出來。

  語義在我們的大腦中應該像一個社交網絡一樣,每個語義是一個節點,它們之間通過以相似性為權重的邊連接。網絡的強大之處就在于,通往一個節點的方式往往有多條路徑。如果我們在腦海中構建的語義網絡足夠發達,那我們在語言表達時候的靈活性就更強。這條方式不行可以換一個其他的嘛。

  有一個比較老的笑話是一個服務員不會說雞蛋的英文,指著雞蛋說是母雞的小孩。大體的意思就是如此。

  在打通語義關聯后,對于意思的歸納總結能力也會極大增強。這部分能力會在口譯訓練中發揮強大的作用。

  2. 無節操地利用翻譯、口譯來強化自己的表達能力

  如前文所述,各種所謂的英文思維,個人的體驗不是沒有,但是對于多數沒機會在海外訓練外語的學習者來說,用中文-英文來做口語表達的機制,未嘗不可。類比一下,算法中不是有用空間換時間的設計么?這個其實就是用空間換時間了,只要我們能解決足夠快的語言轉換問題即可。(我個人的論文期間經常與美國老板開會討論,很多時候就先在腦子里一邊出中文,一邊出英文。這樣通常要比直接英文快一些)于是表達很重要的一個手段訓練其實是翻譯與口譯。

  先說翻譯。翻譯對于口語來說,有點像一個大定理下假定前提的小定理。即,給定了你源的內容,你怎么樣做表達?對于口語使用方面,以嚴格的翻譯標準來要求過于苛刻,但是我們若是在訓練時,做到比如70%的信息傳達率,可以看作是一個簡化版的口語練習過程。通俗一些,即如果我現在還不會開口說,那我先拿字典、各種網絡詞典查了再翻譯出來一個版本,“拼湊”出一段表達,就像單步跟蹤一個程序一樣,只是在紙上做。下次我再優化,有相類似的內容,我能不能試著直接說出來?而且,自己譯一遍,再看參考譯文,校正學習的模式,學習速度很快。

  再說口譯。口譯有點像空中加油,或者在服務不下線的情況下更新部署。這個時候,給定的“源”是動態的,而且需要實時地輸出,屬于“在線算法”。由于人腦能力開發上的限度,目前對口譯更多的是信息上的到位傳達,即不丟信息,盡量保證不失真。這更強調的是反應的速度,即我對于當前的輸入,很快能給出輸出。這項工作即保證了在大腦里的中文能很快地轉換成英文說出來。所以我個人是不反對腦子里想中文然后說英文的,至少我個人在偷懶的時候就這么干。

  如果能做到打通語義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利用好翻譯與口譯的作用,那口語能力會上很大一個臺階。

  第三部分-同學,練練你的發音

  一、重新出發,改造我們的英語發音

  我在寫發音部分的文章時,翻出了自己2008年語音訓練時的錄音,錄音內容應該是來自2006年VOA News的一段新聞。微信的語音會做比特率壓縮,所以聽到的效果,與我實際錄制時的還有一些差距。六年前的錄音現在聽起來仍然有不少的瑕疵,但是我還是抱著死磕自個愉悅大家的心態,把錄音給發出來了。歡迎批評指正。

  在前面的文章中,除了管道與內核模塊外,還有一個發音表達的問題。發音表達因為是最外在的層面,所以最容易引人注視,也最受人關注,這就像漂亮的妹子總是有人追的道理。但是發音也是一個相對不是那么重要的模塊,因為只要你的發音能夠被人聽懂,那就可以算過關了,而且我的觀察是老外對中國人的語音的糾錯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甚至如果你僅能以非連續的方式蹦出詞組,我們的國際友人也可以幫你自動腦補。

  所以對于發音的追求,就看個人意志了。如果想改造我們的發音,那可以繼續往下讀。

  這里我還是以要點的方式作出說明:

  1. 端正心態,發音很重要,但是也沒有那么重要。

  上面已經提到過發音就像外表一樣。漂亮女孩人見人愛,其中可能X%靠天生,Y%靠打理打扮。就發音而言,聲音是否好聽,也會存在一部分天生因素,影響聲音的質感、聲線的情況,例如,我的英文發音會略偏含糊,這可能和我本來說話的方式有關系,其實我的漢語的清晰程度未必有英語好,主要是沒有專門花工夫去練習普通話:P。同時,后期的練習會對發音帶來改善與提高,提高的程度就看練習者下的工夫了。

  為什么說端正心態呢?因為發音本身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你愛與不愛,她就一直在那里,不好不壞。有些商業培訓機構會拿“最純正的美語”、“美語語音第一人”什么去宣傳,這里我就不具名了。商業機構一般都會以一個中心人物作為例子,說自己以前有多么的自卑,口語有多么的不好,但是用身上最后一點錢,參加了某某的培訓,然后一直苦練,終于成為大器。然后以極其快的速度說一段你沒有反應過來的英文,全場一片崇拜。演講激勵完成后,報名收徒再收錢。嗯,對于演講者的確是很勵志啊,可以賺一筆了,但對學習者這樣其實就劍走偏鋒了,一味的追求純正口音這種為了商業宣傳而制造概念,對綜合能力的成長未必是好事。

  而且什么是標準最純正的英語口音,其實也沒有一個絕對的說法。紐約與洛杉磯的不一樣,明尼蘇達與弗羅里達的不一樣,別忘記了還有大不列顛與澳大利亞呢……

  這里要民族主義一下,如果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口音還是難免會帶上中土世界的味道。我很崇拜那些發音超級贊的朋友,很想知道他們練習的秘訣,不過在我發現他們多數有在國外成長的經歷后,我內心坦然了許多。

  所以還是要首先接納自己,認清當前的實際情況,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不排斥我們的過去,但是我們也不拒絕更好的發音。

  發音訓練有技巧,就像整容做的好,雖然知道開了掛,大家仍然很喜歡……

  明白這些后,就可以開始我們的改造計劃了。

  二、穩扎穩打,一篇文章搞定英語發音基本面。

  對于有志于死磕自己的同學來說,這里提供本人親測有效的方法:用一篇英文,模仿透徹到家,解決發音大部分問題,搞定發音基本面。

  一篇英語文章一般會包含到英語的大部分音素,對于英語發音訓練材料,不求多但圖精。重新開始練習發音時,只要把一篇精選的文章吃透即可,就能打下牢固的基礎。

  (1)材料的選擇

  建議練習者以慢速英語的文章作為練習材料。如果想練習美音,可以選取VOA Special English系列里的材料;如果想練習音英音,可以選擇BBC中語速適中的材料。

  原聲的選擇的原則是:選取自己比較喜歡的聲音,同時,原音的聲音特質最好與學習者相接近。男生就選男聲,女生選女聲。建議在putclub上尋找VOA或者BBC的帶有聽寫稿的材料。長度在1至3分鐘左右即可。

  這一篇文章會是你英語發音的奠定性文章,你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一直記得。我在2008年選的是VOA Special English Health Report,講的是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播音員是Bob Doughty,現在我仍然記得諸多細節之處。讀者可以在putclub上自行選擇。

  選好了以后,就做好準備把她拿下。

  (2)工具準備

  在MP3尚未普及之前,我使用的還是復讀機+磁帶的模式。磁帶的缺點是聲音容易走形,操作也不方便,而且復讀機在反復使用后容易老化卡帶。我在讀書期間用壞了兩臺復讀機(其中還有一臺是室友的,也聽斷過不少磁帶……

  在進入PC時代后,互聯網極大地方便了英語的學習,對于我這種IT技術男與工具控帶來的效率提升是有重要意義的。

  a) Adobe Audition

  練習發音必備的神器是Adobe Audition,這個可以算是聲音處理領域里的Photoshop。更早的版本名字叫Cool Edit。

  Audition可以支持可視化的進度控制,也可以循環播放。復讀機有的功能一點也不少。

  每天的練習記錄也可以保留下來留存備份,這是成長的見證。

  b) 帶麥克風的耳機

  用耳機聽原聲會更清晰一些,有利于捕捉到錄音里每個音素的細節。

  同時,自己在模仿的時候可以把聲音錄制下來,用于對比研究。

  c) 腦子

  做練習最忌諱機械重復,不帶腦子,不思考不做總結。學而不思則罔。

  每天練習完要寫下學習心得體會與總結。

  (3) 開工!方法的使用

  a) 自己讀一遍,再跟讀一遍。

  作為熱身,感受一下難度與文章全局情況,更重要的是搞清楚文章在講什么。在逐句模仿的時候非常容易忽略句子是什么意思。文章不要太難,里面中東國家人的名字不要太多,否則初期會很難受。

  b) 聽第一個半句,跟著讀這個半句,并錄下來。

  對比你的版本與原聲的版本,比較哪里不一樣。

  比較這幾方面:

  基本發音一致。開元音閉元音不能搞混,長音短音不能搞混,相近的音也不能搞混。

  語調基本一致。原聲升調你也升調,原聲降你也降,原聲停頓你也停。

  連間略音仔細體會。這個在第一篇慢速文章可能不會出現太多,但是也需要注意揣摩。

  整體感覺一致。如果你能感覺到整體一致,那就到下一句,重復步驟(3)。

  這個最終的判定標準偏主觀,但口語給人的感覺不都是主觀感受么。現在有不少學習軟件有自動口語練習打分功能,我試過幾家,但是建議這個僅作為參考。一方面是這些是做語音研究的計算機人士用算法做出來的一個評價系統,其評價指標體系是個黑盒(這個有機會我可以研究一下再寫篇文章);另一方面我可以戲謔地吐槽其實搞計算機研發的人沒有幾個口語同時說的很好么……

  如果你決定這么練一篇文章,那就作好一個月就只和她在一起的準備。一個月后,當你打開原聲,你可以與她無縫同步地說出優美的英文時候,你會有一種日月同輝,清風拂山岡,明月照大江的感覺。恭喜你來到一個新的世界!明天的文章你將會更有感觸。

  如果你讀到這里心動了,那就馬上!馬上開始行動。等你練成那天只要記得點擊原文鏈接請筆者喝一杯咖啡即可。

  三、回歸基礎,精雕細琢,讓發音涅槃重生

  昨天提到一篇文章搞定發音的行動攻略。在這一個月中每天至少要有一個小時的訓練時間。一個月完成訓練后,你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一樣的發音效果。

  如果對于慢速適應的比較好,可以選擇以標準速度作為模仿的訓練材料,進行一至兩個月的連續訓練。訓練的材料可以是VOA News或者BBC News,每次長度不需要太長,甚至是一句話也可以。

  在進行一系列時間的模仿訓練后,學習者的發音框架就像打下了一個主干基礎。在語音語調上會出現改觀,但同時也會遇到一個“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當你在訓練過程中,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什么都不會,連最基礎的音素都開始懷疑其正確的讀法時,恭喜你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這個新的階段就是回歸基礎,精雕細琢的階段,經過這個階段后,學習者又會有一層新的認知。

  那究竟是怎么個回歸基礎法?

  不知道每個英語學習者在初學音標的時候是不是很痛苦,反正我是很痛苦的。當時老師在黑板上寫“卻、決、吃、紙”這些我根本分辨不出來發音要點的輔音的時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強記加上學的像一些。只求把聲音發出來比較像,根本不管其背后的結構與機理。

  回歸基礎就是重新學習一遍全部的英語音素。這就像去一個城市前看地圖,和你玩遍其中后再看地圖,感覺是不一樣的。重新學習一遍音素,就像是一位工匠在用斧子完成根雕作品后,用小刀細細地打磨每一個細節,讓整體看上去光澤柔美。回歸基礎后,你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和發現的細節。比如一直以來我個人對輔音/l/不太注意,我也不知道school, world這些詞的發音的要點,雖然能給發出來……這些細節其實還是能給你帶來一些驚喜,就像你看一部很久以前看過的電影,突然發現了一些未曾注意的細節與情節,給你帶來的愉悅。

  精雕細琢就是在你說英語的時候,平衡地兼顧每一個細小的發音的點。在兼顧連讀略讀的情況下,不因為語速快,而忽略質量。

  最后推薦一下這個階段使用的工具。家暴李陽同學的《發音寶典》其實是不錯的教材。如果你覺得里面的手勢發音傻可以略過,但是里面對于音素的錄音演示,可以仔細地聽并模仿。我突然想到我在系統性的學習這套教材前,干過一件事情就是把里面比較好的句子摘抄打印出來,然后背誦朗讀……

  經過重回基礎,精雕細琢后,發音將會有重生般的清晰透徹的感覺。

  明天再說一下發音訓練中的注意要點。口語部分就結束了。

  四、練習發音時的幾個注意要點,讓你走的更遠

  文章寫到這,心情既沉重又輕松。沉重是因為我的話題庫里的話題又少了一個,輕松的是,練習口語的要點,我已經基本上覆蓋到了主體框架,做到了徹底地走群眾路線,自我剖析與自我批評。地圖在此,剩下的路怎么走,那就看各位看官如何掌舵了。

  最后交待一些發音訓練中的一些情況的說明:

  1. 發音訓練初期花費時間較長,做好耐心的準備

  在初期訓練時,一段10秒的錄音可能需要花費一個小時,才能比較充分的訓練完全,模仿地比較相似。這個是非常正常的,不要有任何失敗感,即使這樣感到很失敗;不要過于著急,即使你那么地想一次成為好口音。

  2自己聽自己的錄音會感覺奇怪,但是這是正常情況

  如果你不是特別的自戀,在初聽到自己錄下的聲音是會感覺到奇怪。這是個正常的現象,就像有些人看到自己的照片會感到奇怪那樣,因為我們在鏡子里看到的是自己的鏡像,而在照片里看到的才是他人眼中的我們。

  3. 注意英語與漢語的發音模式的差異

  可能是我普通話不太好的原因,但是我自己練習的體驗來著,漢語說話一般帶動的身體部位要比英語少。英語發音時會帶動胸腔,甚至腹腔。我個人的感受就是站立練習的時候,身心要比坐著晨讀順暢許多。

  4. 電影與美劇是很好的模仿對象,但是會有一定難度

  電影與美劇里的材料也是一個模仿來源,這個的模仿難度會很大,但是如果學的像,會極大增加日常口語的感染力。同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這個原則與前面提到的一致。

  行文至此。口語部分的分享告一段落,共一萬五千余字。

  如果您讀到這,感謝您的陪伴。

本文作者 Scalers,游走在口譯世界的 IT 從業者。

微信公眾號 ScalersTalk,網站 ScalersTalk.com

本文首發 ScalersTalk.com,轉載請注明來源和出處。

62
3
 
標簽:學英語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