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筆記(2) - 為什么需要HTML5
上篇:HTML5筆記(1) - HTML5的定義
前言
上學時導師教導過我們,學習新技術、新標準規范時,要經常針對細節問自己:這部分為什么會這么定義;堅持思考,某一天你才有可能成為規則制定者中的一員。所以我“為賦新詞強說愁”,為思考而思考:為什么會有HTML5。
預感到下文可能會有點羅嗦,就先把兩種提法列出來,再細說之:
- HTML5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網頁(Web Page)”向“網應用(Web Application)”升級的工具
- HTML5不是用戶應用的迫切需求,更多是廠商們試圖改變軟件生態格局的戰略需求
1. 背景
一般而言,有HTML4就會有HTML5(盡管HTML2之后的HTML3并未真正發布就終止了,取而代之的是HTML3.2),就像iPhone5緊隨iPhone4而來。
最早的HTML草案于1993年提出,幾乎是在WWW的誕生那天就一起產生了。HTML4發布于1997年,見證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產生和破滅。HTML5將于15年之后發布,不知是否在冥冥之中也意味著第二次泡沫——移動互聯網的泡沫。HTML4的生命力如此頑強,應用如此流行,技術上得益于它與JavaScript、AJAX+JSON等技術的良好結合,也為HTML5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HTML5的出現是因為開發者們(注意不一定是用戶)已經不再滿足于HTML4所能提供的那些功能集了。說得淺顯一點,就如同互聯網的初期,人們上網只能看到沒有任何格式的純文本,無圖無真相啊——于是網頁便有了圖,并且一度流行各種滾動的圖(例如在HTML5中被廢棄掉的Marquee);不能光看貼不回帖啊——于是有了各種表單來提交用戶數據;網頁不能不動啊,于是便有了JavaScript來控制網頁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覺得,你不能總是“網頁(Web Page)”啊,你還得是“網應用(Web App)”,于是便有了HTML5。
HTML5其實不是全新的技術,從某種意義而言,HTML5其實就是“擴展的HTML4 + 若干應用接口”。
2. 誰需要HTML5?
或者換一個角度來提問:誰需要HTML5?不論答案是什么,都不可能是用戶,因為用戶只關心功能和體驗,沒有哪個用戶會真正關心他/她玩的開心農場到底是用HTML5還是用Flash,甚至是用匯編語言來寫的。
按照慣常的說法,谷歌、蘋果等這些大公司最需要HTML5,它們同時也是最積極的倡導者——雖然目的各不相同。而相同的目的之一是借HTML5為據點,以圖蠶食它們最大的共同敵人——微軟帝國——的桌面領地,因為微軟圍繞自己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的操作系統份額,以及全面的商用軟件所建立起來的軟硬件(Wintel)生態環境是如此成熟,幾乎已經不太可能成為正面戰場了。
谷歌以網絡和搜索起家,其核心技術從一開始就都在“云”端:從搜索、Gmail到Google Doc,到它為開發者們提供的數不清的API編程接口(例如Maps)。按照谷歌的設想,絕大多數時間用戶只需要一個帶有瀏覽器的互聯網接入終端,就能滿足其大部分日常需求,Chrome OS就是符合這一戰略指導的產物。蘋果同樣有自己一套成熟的軟硬件生態系統,并且創造了應用商店這一全新的商業模式,基于封閉硬件系統的“應用+瀏覽器”模式提供了幾乎完美的用戶體驗,所以HTML5也是合理之選,更何況后者還能順帶幫忙剔除Adobe Flash這顆眼中釘——誰會允許對手在自己的地盤上開一個不受控制的店中店?
順便提一下,若沒有蘋果前幾年對瀏覽器渲染引擎WebKit(連這個名字也是蘋果起的)的大規模代碼重構,WebKit未必會如此受開發者們推崇。
即便是微軟,也在近期發布的IE9中宣布了對W3C標準規范的隆重回歸,同時號召用戶棄用飽受詬病的IE6。IE瀏覽器畢竟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微軟畢竟還有Silverlight,其背后畢竟還有微軟帝國,所以支持HTML5顯然利大于弊。
瀏覽器廠商們也會歡迎HTML5,新技術總是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否則你讓它們的首頁如何持續更新?更重要的是,這幾乎是它們能夠取代共同敵人——份額排名第一的微軟IE——的唯一機會。試想如果W3C宣布HTML4就是最終版本,各大瀏覽器廠商還有什么好玩的嗎?正是不斷升級更新的規范和標準將它們約束在同一個跑道上賽跑,不然分裂和異化很快就會出現——或許情況會比眾多的Linux和Android分支還要惡劣很多。
例如:蘋果會針對設備提供陀螺儀接口,谷歌會提供語音或地圖接口,FireFox提供Add-on插件接口...實際上現在開發者們就已經不得不面對一堆“-webkit-”或“-moz-”開頭的私有CSS樣式標簽了。
應用開發者們也會喜歡,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帶來,潛在的幾十億移動用戶帶來了軟件行業重新洗牌的好機會。試想一下,假如哪天一個網頁應用都能達到與本地應用相近的功能甚至體驗,那么Sun的桌面遺愿“寫一次,到處運行(write once, run everywhere)”的這一跨平臺夢想不就實現了嗎?如果一個基于HTML5的“憤怒的小鳥”能夠平滑運行于iOS、Android、Windows Phone 7,甚至Symbian等移動平臺之上,那開發者們投入產出比該有多大啊。
歡迎HTML5的名單還能列出一大串,華爾街投資者們、媒體、培訓機構、出版社、廣告主、互聯網站...每次只要有互聯網新技術出現,這些人都能從中分得一杯羹,既然有共同利益,為何不一起鼓噪呢?
什么?Adobe不喜歡?也許吧,不過誰在乎它呢...或許它會為我們帶來一款超越Dreamweaver的HTML5+CSS3+JavaScript開發套件。
唯一不關心的只有用戶,雖然所有這一切,爭奪的都是用戶。(作為一個普通的用戶,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幾乎行業里的每個人都對你口袋里的錢虎視眈眈...)
3. 為什么需要HTML5
說了半天仿佛這里頭有一個天大的陰謀,其實以上闡述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HTML5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新技術,它是一種符合大多數人期望和利益的。
互聯網就像一個標準電網,不同規格的軟硬件要想接入這個標準電網,只能通過瀏覽器這個轉化插頭來實現。W3C是個制定互聯網規范的組織,更是一個由眾多商業成員(包括眾多瀏覽器廠商)組成的俱樂部,所有提議和爭論最終都得經過各個成員的共同協商。所以HTML5是一種妥協的技術——但仍然是一個進步的技術。生產者們迫切需要一種新技術來解決當前的諸多問題,HTML5是其中一個選擇,它可能不是最好,卻是最適合這個時期的,能滿足利益最大化的必然之選。
是否可以這么認為:HTML5對移動互聯網的意義可能更大于它對傳統PC桌面的意義。首先因為這是一個新興的持續增長的“空白”領域,新的參與者們希望通過新技術來與老巨頭們一爭高下;其次移動設備上的操作系統比桌面時代更多,而且暫時還看不到那一家會獲得像Windows那樣的桌面統治地位,HTML5看似滿足了人們write once, run everywhere的奢求。
從爭奪用戶的角度而言,HTML5的優勢在于快速部署和簡單升級——無論是對客戶端還是云端(現在不流行說“服務器”端了)。試想你有以下設備:一個Windows臺式機,一臺蘋果筆記本,一只Android手機,一個Kindle閱讀器,還有一部Playbook平板(假設是某人送給你的禮物吧),家里還有一臺Sony剛推出的Google TV,甚至Adobe烤爐什么的...并且有一個你需要在所有設備上使用的殺手級應用(我不知道會是什么,但我相信所有廠商們都在琢磨這事),你會受得了一個一個去安裝嗎?HTML5的好處就是你只需要打開瀏覽器,點擊運行即可。
(或許你會對此嗤之以鼻:哪個SB會同時買那么設備?那你可能會傷到很多人,可能包括未來的自己...)
這大概就是廠商和媒體們都在描繪的美好藍圖。有時候我在想,在這個生產過剩的時代,各種應用程序(App)實在太多了,很多時候不是用戶需要應用,而是應用需要用戶。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經濟里,只有點擊才能產生利潤,而在海量的應用程序面前,“點擊-運行”和“點擊-下載-安裝-運行”對于如何吸引用戶而言,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所以才需要HTML5來提供了這么一種可能:快速注意和輕易嘗試。
簡而言之,HTML5能最大程度的“誘使”用戶去嘗試甚至喜歡你的產品。
我還想到了媒體出版領域,數字電子化對傳統的媒體和出版商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強大沖擊,與其負隅頑抗直至壯烈犧牲,還不如早日投身新技術,借助HTML5來完成出版發行的華麗轉身,好處何嘗不是多多:降低紙質成本、傳統發行渠道成本、平面內容的多媒體化、更好的視頻廣告效果、更準確的廣告投放、應用內付費、即時搜索、即時用戶反饋、海量用戶數據...最后這一點最令人垂涎吧?所以相對于呼聲最高的HTML5游戲,我個人更希望看到HTML5媒體。
4. HTML5的優勢
我一直覺得,在技術領域,任何問題都可能是問題,唯獨技術本身不是問題。
這話有些拗口,但我們回頭看看不遠的歷史,隨便都能找到一些案例。例如摩托羅拉主導的“銥星計劃”,就算是放在今天來看,技術上也是十分宏偉的一個項目——但是除了技術它幾乎什么都缺,時機不對,既缺支持者又缺使用者。在看看上個世紀末的ATM交換技術,到現在的IPv6,在技術上都比IPv4先進,可是都很難甚至無法將后者完全取代。
相對而言,HTML5的優勢幾乎是天然的。
在技術上,HTML技術已歷經了近20年的磨礪和完善,HTML5又繼承了前任HTML4、甚至是Flash的廣大開發人員,及其豐富的技術遺產,很有點水到渠成的意思。最重要的是,HTML5是基于成熟技術上的演進,而不是劇烈變革甚至推倒重來——它的另外一個版本XHTML2險些干了這樣的蠢事,現在已經壽終正寢了。
在時間上,如今正好借著互聯網熱潮再次興起的天時,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泡沫”(泡沫在這里不是貶義詞,而是代表著人氣、熱情、資本...等正面因素)來迅速取得流行和發展。
在廠商方面,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跟著喊喊口號的也算),甚至看似不太相關的行業也來湊熱鬧(聽說一些博彩公司已經在招HTML5開發人員了)。正是由于HTML5的開放性,才使得這些即使在W3C會議桌上都互不相讓的競爭者、甚至死對頭坐到了一起,形成一個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在開發者方面,因為有了HTML4的積累,程序員們需要更新的知識并不多,真正要理解的反而一些新的理念和模式。另外堪比HTML4時代的海量的示例代碼很快就會出現,學習門檻已經不能再低了。
當然,剛剛起步的HTML5也不可避免有很多問題,另文再談。
5. 小結
又回到最初的兩個觀點了(不管怎樣,用戶不關心這些):
- HTML5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網頁(Web Page)”向“網應用(Web Application)”升級的工具
- HTML5不是用戶應用的迫切需求,更多是廠商們試圖改變軟件生態格局的戰略需求
或許還有其它觀點,但誰說它們必須是對立的,答案只能有一個呢?偉人說過:我思考我就存在,更何況我還寫了小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