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經濟學家董仲舒簡介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廣川郡即現在的河北衡水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人,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在儒家經典學說的基礎上融入了陰陽五行為框架的道家學說,建立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派儒學思想體系。但是相信我們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應該是來自于他對漢武帝劉徹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的出生并不平凡,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家里面還有非常豐富的藏書,這就為他以后從事儒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在他三十歲的時候,他開始招收大量學生,講授儒學。隨著他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多,他的學識和名氣也越來越大。之后到了漢景帝年間,他被任命為博士,專門講授經學。在漢武帝繼位之后,他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主要通過研究《公羊》等著作,推究陰陽運行的規律來預測刮風下雨。

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即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理國家的方法和策略。于是董仲舒就在他的《舉賢良對策》一文中,提出了“天人感性”、“大一統”等學說。董仲舒還認為“天”是一切的根本,無論是自然還是人命都由天來控制,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的這一建議最終能夠被漢武帝所采納,促進了當時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董仲舒病逝于前104年,享年七十六歲。死后被葬在了當時京師長安的郊外。

董仲舒的思想內容是什么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家。這些思想家根據時代的需求,會提出與時代相符或者是具有預見性的思想。這些主張在當時或者是后世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董仲舒作為我國漢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又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呢?我們接下來就來看一下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照片

董仲舒照片

董仲舒是西漢初杰出的大儒,他根據西漢初期政治上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的思想主張,其中的一些對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思想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三綱五常”。

第一種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提出的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經不能滿足漢初的政治需求,儒家的大一統、仁義、君臣倫理等理論似乎更適合漢武帝時期。于是董仲舒提出的這個深受漢武帝的欣賞,才有了著名了“天人三策”。儒家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了“正統”思想。

第二種是為了加強君權才提出來的。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就是認為人類的行為與天道運行是有關系的。人類社會的興衰會影響天道,天上也會通過災異或祥瑞等現象對人間的統治進行評判。本意是為了借助天對帝王的行事進行一定的限制。

第三種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了。“三綱五常”思想自董仲舒提出以來,一直受到歷代君王的重視,在中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它對中國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我們在繼承這些思想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故事介紹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義傾向的哲學大師和經學家。他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的思想不僅有利于當時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和社會穩定,也對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是我們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學識淵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艱辛。有一個跟他有關聯的成語“目不窺園”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讀書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相傳一代儒學大師董仲舒自幼便對讀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而且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豐富的藏書,這對于董仲舒來說簡直是沒有更加讓他感到興奮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繼日地熟讀家中的藏書,有時候讀到入迷處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他的父親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擔憂。為了讓孩子在讀書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決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個花園,這樣董仲舒在讀書讀到疲乏的時候就有一個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個花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學習,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園的,同時準備各種材料。開始動工的時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請他來到院中觀賞但是他只是捧著書簡,謝絕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時候,小花園已經初具規模了,旁邊的鄰居和親戚家的孩子都來到園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卻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第三年,花園終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來到花園觀賞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來玩,他雖然點了點頭,卻依舊埋頭學習。在中秋佳節的時候,他的家人都在園中賞月吃月餅,唯有他仍舊捧著書簡不放手。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為一代大家,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1 2 下一頁 在本頁閱讀全文

←支持左右鍵盤翻頁→

關鍵字:董仲舒 責任編輯:maolejia

董仲舒君權神授的思想

君權神授說是一種神化封建君主專制的一種政治理論,但是漢代的董仲舒君權神授說與最初的君權神授說稍微有些不同。董仲舒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提出的君權神授,他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天人理論。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繼而提出了“天人相與”的理論。這個理論就是認為天和人間是相通的,天主宰了一切。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創造了人,人就應該按照天的意愿來行動。從這個理論出發,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說法。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就是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他是奉了天命來統治世人的。因此人民要絕對地服從君主,只要是君主喜歡的事,人民就應該無條件的去做。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重點就是強調君權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這種理論讓當時的統治者非常滿意,董仲舒的地位也因此提高了許多。

董仲舒君權神授的理論提出后,對后世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后世皇帝的圣旨都會寫上“奉天承運”這幾個字,就是為了證明皇帝是奉了上天的命令前來統治世人。不止皇帝做事喜歡說成天的意志,就連普通百姓也是喜歡把自己所做的事說成是上天的意思,比如“替天行道”。中國古代的老百姓都特別相信神佛之類的,而皇帝等人這樣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所做的事神話,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董仲舒新儒學的內容是什么

“新儒學”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戰國末期,比如說當時著名的儒學代表和學者荀子的學說和思想主張,就曾被稱為“新儒學”,而西漢時期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董仲舒對儒家的闡釋和解讀,也被后人稱之為“新儒學”。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所構建的儒家體系已經不是孔孟時期的儒學思想了,而是呈現出了一種多圓的開放結構,在這當中,董仲舒還融合了道家的黃老學說在自己的思想中。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的學說除了被稱為“新儒學”之外,也被人們稱為“董學”。他的學說是在繼承先秦時期孔孟學說的基礎上,以道家陰陽五行作為框架,吸收其他家的思想精華,建立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體系。第一個理論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天人學說。他利用和改造了陰陽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張,建構了一個既具有傳統的儒家思想,又包含完整的天人宇宙論的全新思想體系。同時還竭力把皇帝的統治和天道的運行規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陰陽五行和人事政治互相一致又彼此互相影響的理論作為自己思想的核心,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對先秦儒學的重新闡述。

第二個是“天有四時,王有四政”的思想。這一思想是在對當時統治者的地位來源做出合理的解釋,為維護當時的社會穩定和鞏固統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三個思想主張便是“三綱五常”。這一思想主要的目的在于規范個人的行動,限制個人思想的泛濫,有利于控制當時人們的思想,維護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

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已經成為歷代統治者鉗制個人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來源

“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而西漢時期著名的儒學大師和思想家董仲舒則在莊子的基礎上,繼承并發揚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天人合一表現的是中國人最基本思考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認為天與人不是一種主體和對象的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和整體、扭曲和原貌的關系之中。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雕像

具體來說,就是物質世界是處于絕對運動之中的,而思維則是存在在人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思維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人與物以及物和人之間是相互和諧統一的。

先來看一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漢武帝繼位之后,西漢進入了一個政治和經濟全面繁榮的時期。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統治者需要一種全新的思想學說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也成為了漢武帝執政的指導思想。

在天和人的關系上,董仲舒認為人是由天所創造的,天以自身為參照,創造出了人這一物種。因此人無論是在外形還是跟情感方面都體現了天的意志和規律。同時天在運行之中,產生了陰陽五行,并通過五行來和人溝通。因此,天是一切的主宰者,遵從天的旨意行事是一條基本原則。在這個基礎上,董仲舒提出了君主是天的代表和化身這一觀點,認為人跟天是不能直接溝通的,需要一個“圣人”來執行天的命令,而這個“圣人”就是君主。君主的權力是由天所授予的,君主是天和人之間的一個交流的橋梁,因此天下的人應該尊重并聽從君主的號令,不然就是對天的不敬和冒犯。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之所能夠被當時的漢武帝所接受,是因為他的思想有利于確立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上一頁 1 2 在本頁閱讀全文

←支持左右鍵盤翻頁→

關鍵字:董仲舒 責任編輯:maolejia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109/44121.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