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洪洞移民后裔調查
洪洞縣全縣轄9鎮7鄉,463個村委會,9個居民委員會,902個自然村,現村名中無喜鵲閣村之村名;經本人日夜查洪洞縣志,無喜鵲閣村之記載,故恕不能解答。不過有一事可參考“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是一首在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一帶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民謠。洪洞古大槐樹,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西面二三百米處是汾河。據《洪洞縣志》 記載,明朝時,洪洞縣有一座廣濟寺院,寺院宏大,殿字巍峨,自唐宋以來,便建有驛站.常住驛官,處理四方往來的公差事務。在廣濟寺山門左側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陽關古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的老鸛在古樹上構巢壘窩,年長日久,特別是到了冬季樹葉凋零之時,老鸛窩在古樹上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初移民時,官府在廣濟寺和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并發給“憑照川資”。當移民起程時,依依惜別,不忍離去,走了好遠回首之時,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因此,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了夢 繞魂牽的家鄉的標志,幾百年來傳來傳去,有的甚至把老鸛窩誤傳為村莊了。 洪洞大槐樹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是海內 外數以億計古槐后裔尋根祭祖的圣地。幾個世紀以來,古大槐樹被 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后來因為離開家鄉的人民認為老鸛窩是不祥之稱(老鸛在洪洞就是烏鴉)所以都改稱為喜鵲窩,后又被美化為喜鵲閣。所以閣下所說的喜鵲閣村在下認為就是老鸛窩村了。
方便洪洞移民后裔尋根問祖,謹列洪洞劉氏族譜幾則供參考
1、洪洞劉氏宗譜(八卷首一末一卷)清劉鎮、劉志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
,人大藏。
2、洪洞劉氏譜 清劉南沚,洪洞人。該譜為洪洞蘇堡劉氏譜。清乾隆五年(1740)
刻本。河北大學圖藏
3、洪洞 劉氏譜六卷首一卷 清劉大哲篡修,大哲,洪洞人。清嘉慶十五年(1810)
刻本。人大圖藏
4、洪洞劉氏宗譜 撰人未詳。據光緒二十三年(1897)、光緒二十六年、民國二十
一年(1932)等劉氏宗譜記載,有清同治年刻本。光緒二十三年本即以此本為藍本。佚
。
5、洪洞劉氏宗譜 清劉殿鳳等修。殿鳳,洪洞人。該本是在乾隆、喜慶本的基礎上
生修的。在所有的幾種增修、重修版本中,以劉殿鳳所修光緒版為最好,此本內容、刻
工都屬上乘,以同治本為藍本,分為十八個門類,但有所增刪,由十二世孫殿鳳、十六
世孫鐘作序,有康熙四十六年祿編序,乾隆五年三修序,同治元年四修序。記事至劉氏
十九代孫。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洪洞縣檔案館藏
6、洪洞劉氏宗譜 清劉勝等修。勝,洪洞人。此譜是在乾隆、嘉慶、光緒等本基礎
上重新修訂的,距光緒二十三年(1897)本僅三年時間,內容上無甚變動。清光緒二十
六年(1900)刻本。河北大學圖藏
7、洪洞劉氏宗譜 民國劉恒杰修。恒杰,洪洞人。該譜在乾隆、嘉慶、同治、光緒
等譜的基礎上重修。該譜與光緒本無大的差異,只是世系圖延續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
),距光緒二十六(1900年)刻本,僅三十二年,恰是一代。可異的是缺少了第二冊,
需光緒本參照、補缺。縱觀洪洞劉氏明晰,衍派有序,其原因就在于歷代家譜之保存和
續修。披閱舊譜,參照新譜,洪洞劉氏五百年的家族發民史,燦然可觀。既可補正史、
方志之不足,也可供社會學、民俗學,人口學等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民國二十一年
刻本。河北大學圖藏李吉王原霞提供。
8、徐溝大常村劉氏系圖。撰人未詳,譜記明洪武年間始祖仲禮從洪洞大槐樹下遷來
徐溝大常村。十二世前皆單傳,記至二十四代。民國二十六年(1937)抄本。
另山西圖書館也藏有部分山西劉氏家譜,目錄如下:
劉氏堯山族譜(民國)楊壽村修清光緒三十二年修民國二十年續修本3冊
劉氏家譜(民國)劉步青修,民國三十六年抄本1冊 30頁
沁縣開村劉氏家譜(民國)劉步青纂修民國十三年抄本1冊31頁
洪洞劉氏宗譜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劉勝蓮纂修光緒二十三年刻16冊
洪洞劉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清)劉大惁纂修嘉慶十五年刻本6冊 696頁
山西洪洞劉氏宗譜六卷(清)劉氏纂修乾隆二五年刻本6冊 723頁
山西洪洞劉氏宗譜(清)劉殿風等纂修光緒二十二年刻本16冊 1358頁
山西洪洞劉氏宗譜(民國)劉恒杰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刻本15冊 134頁
為方便各劉氏宗親尋根問祖,茲將各省遷民后裔資料列下,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劉氏宗親
提供這方面資料:
1、皖、蘇、鄂移民
安微省的移民集中在風陽府,調查統計的家譜,碑刻多自述為洪武初從洪洞遷皖的,這
些和史書的記就是完全一致的(洪武初年曾先后向風陽移民三次,洪武六年遷山西及真定
民于風陽,同年八月遷朔州民自故之十章及家屬于風陽地區地泗州,虹三縣;洪武九年
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于風陽。其次就是充實直隸徐州,當時直隸徐州所轄四縣;碭山
和蕭縣(現屬安徽省)、豐縣和沛縣(屬江蘇省)。湖北省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南的地
區:隋縣、大梧縣和棗陽市三縣(市),沿漢水流域而居的鄖縣、十堰市、保康、襄樊市
、宣城、鐘樣六縣(市),集中在與河南相鄰的襄陽和鄖陽兩府。
筆者家族(族人現主要居江蘇豐縣)也是于元末遷回漢高祖故里,家藏族譜清代譜序曰
:
沛公滅秦平逆安天下踐祚帝位,蓋世之明君。漢歷東西漢間以莽逆止,史冊散失高皇后
裔散居中原各地,歷經多代世系遠近多無可考稽。考吾系祖系代王參公之后,公參,文
帝三子也,初為太原王后為代王世居太原,后元二年(代王十七年薨),子登立,是為
恭王享祚二十九年,登生十子,非王即侯,子孫繁庶,然經莽逆有入民間者多不可詳考
,迨至五胡亂華,譜牒多遭此劫,經隋唐之世家道漸昌,惟宋有琰允二公抗金就義廣為
頌傳,其后遭金元迫害歸隱山林,吾系祖雨公曾隱居中鎮霍山,族眾有居太行山者多遷
燕趙之地,亦有南遷至陜豫者,數罹兵隳水火,昭穆世系亦難詳稽,至雨公唯記系代王
之后,為西漢高祖五十四世孫,其子藏公于明初遷高皇故里,于豐北新里北劉莊(今鞏
黑樓)建家祠供奉神主,以寄思祖之忱,是為吾族遷豐始祖,藏公有昆仲數人,遷居他
地者因世事播遷遂不可詳查。明嘉靖五年六月黃泛,吾鄉洪深似海,年余洪退始得回鄉
理田,其間多有流徙他鄉者……
與筆者故鄉相臨劉家營劉氏族譜序:
“吾家世居山西洪洞縣野鸛窩。世遠代更,未易追數。元末大亂,我始祖考諱順,偕始
祖妣尹氏去山西洪洞,至豐壤。見其土沃俗美,于城北三十里許,相其地,遂止舍焉。
名其村曰:‘劉家營 ’。迨值大明隆興,新命定邦國。國籍編戶永安里一甲民籍人戶,
遂創業垂統。墾田積善,生三男一女,女居長焉。擇配不輕許字,偶于谷亭鎮,儔伍廣
眾中,遇一壯士,倜儻不群,心甚奇之,遂納為婿,乃今高氏祖友諒公也。男婿同居共
爨三十余年,析居分地二十余頃,友諒入名官冊,加劉姓于高姓之上,同宗一體,共戶
當差,永傳世代,愈衍愈繁。高氏之族,姑不暇詳。試以吾族十計之,長支彥剛,子孫
至今七輩,二支得源,子孫至今九輩,三支武,子孫至今八輩。班列行次,森森朗朗。
堂弟九思,乃弟潤,留心關注,從今溯始,傳流輩數,一覽可識,劉氏繁衍,足證其概
。為后人者,隨時序錄,百輩可識,但愈衍則家愈析,而塋亦漸分。堂上叔臣,慮其渙
焉無統。至萬歷十三年清明節,立始祖四時祀典,大會族人,和氣蒸蒸,幽明晚閑。使
祖考之塋,雖分而不分,皆知始祖之為源本也。子孫之家,雖析而不析,皆知追遠不忘
本也。為后人者,恪遵令典,奉行無誤,其繁衍者,不益聯屬乎!吾敘及于前,深望子
后庶此譜可世傳焉。”該譜十六世以上無排行字,從十六世以下排以十六字:慎爾德修
,永遵成訓,常存孝思,允昌景運。
2、河南移民
河南是明初山西民遷居的重點地區之一。根報明初洪武、永樂年間的行政區劃,河南布
政司轄開封、汝寧、南陽、河南、懷慶、衛輝、彰德七府十二州八十八縣。彰德府所轄
的磁州、武安、涉縣現屬河北省,其它州縣俱在河南境內。現在屬河南的南樂、清豐、
內黃、滑縣、浚縣,濮陽、長垣等縣,明時屬直隸大名府。現在屬河南省的臺前、范縣
,明時屬山東布政司。
河南新安縣石寺劉:洪武元年劉從義由洪洞遷新安。
河南焦作西閻河《劉氏宗譜》序:
嘗謂士大夫家之有譜,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也。劉氏之居西閻河者.舊無譜牒。歲王表,
余登進士第,冬十月,往西閻河拜祖,約吾族兄萬金。觀其言辭舉動,伉爽絕倫.既出
所訂家譜稿本示眾,余閱未竟既欣然起日:比遷居西閻河者,與雁門由上莊所遷.實系
異派而同宗也。蓋我劉氏前明洪武間,囪山西洪洞遷居河內縣上莊,始祖諱成,二世祖
兄弟四人,三世祖兄弟十六人,四世祖兄弟二十人。相傳當時與秦姓不睦, 傷秦姓一
人斃命,有行三沛亮者,毅然投官自首,幸被恩赦,仍回上莊安居樂業,余十九人分逃
四方,其行十一諱宗居山西劉岑村,至十世祖諱旺登,始遷修武西北鄉之西閻河,迄六
、七世矣,償無譜以聯屬之,將名字失考,昭穆難稽,或至親骨肉若眾人,其何以繩祖
武而昭來許耶;訂譜之事,顧不重哉!萬金兄雖農家者流,罕嫻文事,而獨有志于修譜
,亦可謂知所重矣。特是所訓譜稿,多有不合譜序,亦太欠雅。今萬金兄命其子侄與孫
延年、豐年,可言等前來與序于余,余不得不為指陣其大略。蓋劉岑村之行十—諱宗為
始祖.自直由綜公—代一代往下排寫,西閻河之始祖,則宣自其始遷之十世袒諱旺登往
下相排,方合體式,且顯示以書寫之法,仰世代字號配氏子女,朗若列眉,庶可一日了
然,不至太粗俗而少文焉,是為序。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新正六日壬辰科賜進士
出身候選知縣宗末藜青頓首拜撰。
焦作市閻河村《始祖劉旺登墓碑》:
劉氏相傳本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人也。自洪武年間,開疆遷居于劉嶺村(其時屬懷慶府
河內縣)現分屬博受、修武二縣,該村現屆博愛縣上莊村)……山高澗深,石厚土薄,此
地已不可居矣。先人梓匠人也,此地樹林茂盛,林木嚴則糊口有資,度日有具,遂于是
而居此焉。越二百余載,人漸多而他土狹窄,地土難以承人矣。遂及我高祖諱旺登時遷
于河邑雙潑池村,開荒坡以度日。數十載,所生二子.曾祖邦大清,次曾祖諱大恒,未
有家室而故,寄埋于雙潑池。我高祖下世,我留祖言,此地亦不能顧人。復遷于修邑閻
河村。由劉嶺而雙潑池,由雙潑池而閻河,三遷至此。置田地修房屋.不知幾經積累,
幾殫勞瘁,而始有此其中存身之地也……。 大清光緒十年立
河南汜水《劉氏宗譜》(清光緒十九年修,撰譜人為劉氏九世孫建極)記載:
劉氏自明季繩祖公,始祖山西洪洞椿樹胡同樹,遷居鞏縣,旋又遷汜水縣,小宅于磴固
村(磴固村即今之東阿南村也,營北西南嶺。(汜水縣張灣村劉忠耀 提供)
河南劉海宇先生: 我是山西洪洞縣劉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間遷居河南南陽。我們
輩份有一個口決叫“天喜傳元豐,秀齊懷足澤”,我是“齊“字輩的我們的祖先是來自
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的“蒲”字輩的五兄弟,到我這輩大概有二十多輩。現在南陽的劉氏
多是“五蒲劉”的后代。在河南南陽鄧州市夏集鄉小劉營至今還存有自山西遷來后的家
譜及字輩排行。
河南省鎮平縣公園街七號·劉潔瑩:老家是洪洞大槐樹下,鎮平一帶的居民,大多是洪
洞的移民。
河南鞏縣劉風雛(現居遼寧省建材工業局):祖代相傳,我家是明朝洪武元年,由山西
大槐樹下遷移而來河南鞏縣的。
河南劉法鑫:我家住河南濮陽縣五星公社東義村大隊,劉姓是從洪洞遷來的。
河南省新野縣工業局劉萍:河南新野縣上鄉崗居住劉、馬、鈔三姓,都是明代從洪洞大
槐樹遷來的。
3、 北京、天津、河北移民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元帝勢力仍然不小,不時騷擾邊境,為了鞏固邊防,充實糧餉,
洪武時就移民河北地區,還衽了軍屯。以后,明朝遷都北京、政治軍事中心隨之轉移,
為了捍衛京畿之安全,鞏固明朝中樞,永樂時又多次移民河北地區。《明實錄》記載,
移民河北地區,以當時北京、真定府、廣平府、順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屬縣為多。
“七.七”事變前,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曾在定縣搞過社會調查,最后由李景漢主編成《
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一書,調查的62個村中,有10445戶,約計58000人。分為529族,共
110姓。調查這些家族的來源,除極少部分外,都說是在500年前,“燕王婦碑”以后,
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正定縣地名資料匯編》載:全縣233個自然村,明顯記載為洪洞
遷民的有34個,還有一部分自然村,雖為移民置村,但未標明是從洪洞遷民。《成安縣
地名志》載:全縣有31個自然村明顯記載為洪洞遷民。
北京、天津、河北地區移民分布一覽表:
北京:昌平延慶 懷柔 密云 平谷 通縣 大興 房山
天津:靜海武清 寶坻 薊縣
河北:石家莊 唐山 靈壽 束鹿 晉縣、藁城 趙縣 井陘 獲鹿 新樂 正定 深澤 贊皇 元
氏欒城、平山 張家口 懷來 蔚縣 張北 宣化 涿鹿 懷安 欒平 隆化、豐寧 懷安 遷西
遷安昌黎 盧龍 灤南 遵化 玉田 樂亭、灤縣 豐南 安次 三河 霸縣 固安 大城 永清 保
定 淶水、涿縣 定興 安新 蠢縣博野 定縣 淶源 新城 完縣 清苑、滿城 滄縣 東光 河
間 獻縣 衡水 鐃陽 阜城 景縣 棗強、深縣 武強 邯鄲 永年曲周 魏縣 成安 大名 涉縣
廣平、臨漳 磁縣 武安 邢臺 柏鄉 隆堯 南宮 巨鹿 沙河 臨城、新河 清河 廣宗 內丘
河北阜城縣王海鄉曲龍河大隊〈〈劉氏宗譜>>記載:“原籍山西洪洞縣東關劉莊人。前
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大槐樹遷居直隸車光縣城西王垣南莊。”
劉丁禹(現居遼寧撫順):我的祖籍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下 ,我父親老家在河北省阜城
縣,家鄉也有兩棵大槐樹,據說當年三兄弟來到此地.我父親只知道五輩"春.振.秀.樹.長
"我泛"長"字.輩。
北京市大興縣漚營公社張各莊劉澤民:老祖八戶人自洪洞小興州村在古槐樹下集合遷來
,這兒沒有村取名張各莊。 注:據考證,小興州在河北北部,非山西洪洞。
北京海淀區青龍橋小學家屬院景進祿:河北束鹿于家莊,景、劉、王、賈、謝、耿六姓
,都是永樂末年從洪洞遷移而來,遷來后才有此村。保定府西關人謝德先,開了一個醬
菜鋪,為紀念遷民,取名叫“老槐茂”。
北京地安門外天匯大院五號·劉鐘堯:明永樂年間,我們的祖先從洪洞縣劉雷溝集合到
大槐樹下遷到河北省的。據說他們是兄弟三人,被遷者是兩位弟弟,大哥到大槐樹下送
行。這兩位弟弟,一位落戶在遷安縣,一位落戶在樂亭縣。后就是我們劉姓的祖先。
河北束鹿縣舊城稅務所·劉桑弟:我原籍河北定縣清風店公社西崗大隊,我們周圍的一
些村莊據老人講,都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村遷來的。
天津劉振洪先生:我是天津市靜海線靜海鎮前畢莊人我們全村都姓劉,根據家譜上記載
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我們祖先是三兄弟。
4、 山東移民
元末明初,山東地區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黃河泛濫,
災疫盛行,再加上“靖難之役”,南北構兵,造成人煙稀少,也是移民的重點省之一。山
東省移民以明時的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最多。現移民于山東有據
可查者達八十余縣。其分布如下:
山東省移民分布一覽表:
濟南 歷城 章丘 長青 青島 膠南 即墨 淄博 棗莊 滕縣
德州 寧津 商河濟陽 禹城 夏津 陵縣 齊河 武河 廣饒
濱縣 墾利 陽信沾化 利津 博興 惠民 濰坊 濰縣 諸城
安丘 臨朐 壽光高密 益都 煙臺 牟平 文登 萊陽 棲霞
掖縣 榮城 萊西招遠 黃縣 臨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縣 莒南費縣 泰安 萊芫 新汶 肥城 平陰 寧陽
東平 濟寧 兗州魚臺 嘉祥 汶上 曲阜 鄒縣 菏澤 鄆城
巨野 單縣 曹縣鄄城 梁山 定陶 東明 聊城 東阿 臨清
莘縣 金鄉 徽山陽谷 茌平 冠縣 高唐
山東滕縣望家鄉小劉村《劉氏族譜》載:“明初吾祖由山西洪洞縣被迫來滕,授田為滕
民,另古邑之西偏四十里,新村無名,劉氏居之,因(以)姓為名曰劉村。”
另滕縣級掌館劉溝村、永樂村,望家鄉小劉莊、姜木鎮劉樓都是明初由洪洞遷滕,該鄉
泉上村洪武二年由洪洞遷來。
據山東滕縣大塢鎮大劉莊《劉氏族譜》載:“劉氏于明洪武二年時(由)山西臨汾縣經單
縣遷居膝縣。”《遷滕略記》中記述:“聞遷滕時.我族應遷者八百余人。押遷官平陽
府李公見我祖英年正直,舉為遷長,月余至單縣地。有即單縣者;有東遷海州者;有北
遷兗州者。我始祖定居滕西使相鄉望家社……。”可見遷民時,因路途遙遠,路上有押
解官押送,遷民中有遷長負責帶隊,數百數干人結隊而行。
山東曹縣《長劉莊魏劉氏合譜》(民國二十四年修,撰寫人不詳)記載:
“予族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士,大明洪武二年遷民招下,條款具備,律森嚴,凡同姓者
不準居處一村。始祖兄弟二個,不忍暫離手足之情,無奈改為兩姓,銅佛為記,傳流至
今五百余歲依然相在。兄弟二個,光祖、亮祖,遂遷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生
則同居一村,死則同葬一塋(堂兄魏成祖同時先遷至杞縣,永樂二年移遷于考城東北十五里魏樓),時程莊小盜賊為害,不得其安,乃北遷。(劉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長徙
劉樓,次徙三里劉莊,(魏亮祖)二世東移居三里魏莊……千萬人之身一人之身也。尊
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聞之劉則肇基于彭城,魏則發跡于鉅鹿,鮮不知為一家
也。不和知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以為劉氏。魏為成周之后就封于魏,亦以為氏,
皆此帝嚳之后裔也。今劉魏合譜則尤有說焉。……祠堂對聯曰:兩姓人眾莫測辟木百枝
實基本,劉魏物繁難量猶水萬派總同源;一本散萬殊兩姓枚舉言分考,萬殊歸一本劉魏
大同觀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證今曹邑分姓傳;兩判初,先祖昭證有代遠,劉魏肇基
,子孫競是一脈傳;功成于譜,劉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兩姓后昆就歷傳;宗排字
從始祖起:‘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宮尚地方,王永繼存生。’后二十世排:‘
學修超貴遠,德鴻通寶長。建思懷忠敬,化效維在祥。’”曹縣桃源 王文亭提供
山東巨野劉郁先生:本人是山西洪洞劉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間遷居山東巨野。據
族譜記載,一世先高祖(至我是第十九世)于明朝洪武年間山西大移民時,自山西洪洞
遷居山東巨野。移民時,兄弟三人同時遷來,兩人定居山東巨野,一人定居山東魚臺。
定居山東巨野的另一支已于清朝康熙年間鬧兵災時失散,至今不知去向。前五世時(明
朝末期)三地還有來往。
山東萊州劉東波先生:據父輩講我是山西劉氏,不知何年間遷居山東掖縣(今萊州市)
。
山東安丘劉永年(現居上海瑞金二路198弄21號:我祖明末清初自洪洞遷往山東安丘,現
已傳世十七世。
山東寧陽縣小伯村劉冠玉(現居上海吳淞路652弄13號·):家祖是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
大槐樹老鸛窩遷來,先祖兄弟二人,老大到本縣王家樓,老二到小伯村居住。(1) 汶上
縣溝頭村,我外祖父是自洪洞遷來(2) 寧陽縣大伯集戴家,是永樂年間自洪洞移來。
山東省單縣黃峙公社孟樓大隊·劉敦君:我祖劉梅是嘉靖年間由洪洞遷來,鄰村修莊趙
姓是和我始祖一塊遷來。
山東莘縣農業技術中學·劉學存:我們這一帶莘縣西部,即豫、冀、魯三省交界處的人
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俺家祖宗遷到莘縣已二十五世,經粗略計算,可追溯到洪武永
樂年間。
山東省禹城縣人民政府地震辦公室·劉兆祝:我家在本縣辛寨公社后留大隊,相鄰是前
劉大隊,兩村實際上是一個自然村,姓劉的占絕大多數,有一千二百余人。劉氏先祖劉
黑,劉白兄弟二人,是從山西洪洞古大槐樹遷移而來。
山東省武城縣百貨公司·劉德明:我縣山東武城東劉莊大隊。洪洞遷來始祖二人,一居
劉莊,一居小屯。
山東陵縣劉福臣(現居吉林省四平市長發公社塔山五隊):始祖劉伯俊,明永樂年間自
洪洞遷居山東陵縣帽劉家村莊。
5、甘、陜移民
陜西的移民分布在沿渭河流域一帶的寶雞地區、威陽地區和渭南地區,黃河及支流榆林
河一帶的榆林地區。甘肅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線;寧夏、青海的移民不很多。
西安市東郊韓森寨文化館劉德林:陜西省寶雞地區扶風縣呂公公社聚糧大隊劉家場人是
由洪洞大槐樹處遷來。
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樊昌倍:陜西省眉縣陽峪公社劉家什村,居民大多姓劉,他們的祖先
是從山西省一顆大槐樹下遷移而來。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310/117809.html
文章列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