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72、大車前
別名:大車前草、大葉車前、車輪菜
學名:Patrinia villosa Juss.(敗醬科)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94毫克,維生素b20.61毫克,維生素c98毫克。
學名:Coccinia grandis .(葫蘆科 )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09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nesis Spreng.(葫蘆科 )
產地: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1毫克,維生素b20.84毫克,維生素c1045毫克。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14.40毫克,維生素b20.49毫克,維生素c59毫克。
72、大車前
別名:大車前草、大葉車前、車輪菜
學名:Plantago major.(車前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狀莖短粗,有須根。基生葉直立,密生,紙質,卵形或寬卵形,長3-10厘米,寬2.5-6厘米,頂端圓鈍,邊緣波狀或有不整齊鋸齒,兩面有短或長柔毛;葉柄長3-9厘米。花葶數條,近直立,長8-20厘米;穗狀花序長4-9厘米,花密生;苞片卵形,較萼裂片短,二者均有綠色龍骨狀突起;花萼無柄,裂片橢圓形,長2毫米;花冠裂片橢圓形或卵形,長1毫米。蒴果圓錐狀,長3-4毫米,周裂;種子6-10,矩圓形,長約1.5毫米,黑棕色。
產地:歐、亞廣布;在我國見于新疆、陜西、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
生境:生路邊、溝旁、田埂潮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5.19毫克,維生素b20.08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泡數小時,炒食或做湯,味美。另有車前(Plantago asiatica Linn.)和平車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全國各地均產,別名亦長和大車前混稱車輪菜、車轱轆菜、野地菜、牛田菜、豬耳朵等,亦可食。


73、黃花龍牙
別名:野黃花、土龍草、敗醬
學名: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敗醬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橫臥斜生,莖直立,高可達1米。根生葉為叢生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連葉柄長可達15厘米。先端尖,琴狀羽裂,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生葉對生,羽狀分裂,裂片5~11片,頂端裂片較大,披針形,先端尖,邊緣具不整齊的大鋸齒,無毛或被白剛毛,葉柄短。花黃色,頂生傘房狀聚傘花序,萼細小,花冠管狀,5裂,雄蕊4枚,子房下位,3室,不發育的子房室稍大而成狹翅,其他2室隆起而略呈棒狀。蒴果長橢圓形。
產地:產我國南北各地。
生境:多生于山坡林邊,溪谷叢林邊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83毫克,維生素b20.78毫克,維生素c98毫克。
食用方法:春末夏初月采嫩苗或嫩莖葉,水焯后漂去苦味炒食。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泡數小時,炒食或做湯,味美。另有車前(Plantago asiatica Linn.)和平車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全國各地均產,別名亦長和大車前混稱車輪菜、車轱轆菜、野地菜、牛田菜、豬耳朵等,亦可食。
73、黃花龍牙
別名:野黃花、土龍草、敗醬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橫臥斜生,莖直立,高可達1米。根生葉為叢生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連葉柄長可達15厘米。先端尖,琴狀羽裂,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生葉對生,羽狀分裂,裂片5~11片,頂端裂片較大,披針形,先端尖,邊緣具不整齊的大鋸齒,無毛或被白剛毛,葉柄短。花黃色,頂生傘房狀聚傘花序,萼細小,花冠管狀,5裂,雄蕊4枚,子房下位,3室,不發育的子房室稍大而成狹翅,其他2室隆起而略呈棒狀。蒴果長橢圓形。
產地:產我國南北各地。
生境:多生于山坡林邊,溪谷叢林邊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83毫克,維生素b20.78毫克,維生素c98毫克。
食用方法:春末夏初月采嫩苗或嫩莖葉,水焯后漂去苦味炒食。




74、白花敗醬
別名:苦薺公, 苦齋, 敗醬, 胭脂麻
學名:Patrinia villosa Juss.(敗醬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細長,地上莖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僅兩側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葉簇生,卵圓形,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生葉對生,卵形或長卵形,長4~10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1~2對羽狀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近無柄。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僅2列粗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貼生在增大的圓翅狀膜質苞片上,苞片近圓形。花期5~6月。
產地:產我國南北各地。
生境: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日本也產。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94毫克,維生素b20.61毫克,維生素c98毫克。
食用方法:3-7月采摘嫩莖葉,水焯炒食,亦可做成干菜。




75、紅瓜
別名:老鴉菜、貍紅瓜、帕克亞(傣語)
學名:Coccinia grandis .(葫蘆科 )
形態:葫蘆科攀援草本,整株光滑無毛,莖纖細,稍帶木質,多分枝,有棱角。葉柄細,長3-5cm,葉片闊心形,長寬均為5-10cm,常有4個角或稀近5中裂。卷須纖細,不分歧。雌雄異株;雌花、雄花均單生。雄花花梗細弱,長2-4cm,花萼筒寬鐘形,長、寬均4-5mm,裂片線狀披針形,長3mm;花冠白色,長2.5-3.5cm;雄蕊3,花絲及花藥合生。雌花花梗纖細,退化雄蕊;子房紡錘形,長12-15mm,厚3-4cm,花柱纖細,長6-7mm。柱頭3,長5-6mm。果實紡錘形,直徑2-3cm,長3-5cm,成熟時深紅色。
產地:分布于廣東、海南和云南;越南,印度,馬來西亞,非洲和墨西哥也有。
生境:常生于林緣、路邊和溝谷邊。云南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居民有庭院栽培做蔬菜。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09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3-6月采摘25厘米左右的嫩莖尖,水焯軟后炒食或做湯。




76、木鱉
別名:番木鱉、狗屎瓜、漏苓子、帕乎嗒(傣語)
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nesis Spreng.(葫蘆科 )
形態:粗壯大藤本,莖無毛。卷須不分叉。葉柄頂端或葉片基部有2-4個腺體。葉片長寬約10-20 厘米,3-5深裂或中裂,邊緣有波狀小齒或稀全緣。花雌雄異株,單生。雄花花梗頂端生以大型苞片,苞片圓腎形,全緣。花萼裂片寬披針形,花冠白色而稍帶黃色,裂片卵狀矩圓形,外面兩枚稍大,基部有黃色腺體,雄蕊3。雌花花梗近中部著生一小型苞片。果實卵狀,生刺狀凸起。
產地: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
生境:常生于海拔450-1100m的山溝、林緣和路旁。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1毫克,維生素b20.84毫克,維生素c1045毫克。
食用方法:3-6月采摘嫩莖尖,水焯軟后炒食,微苦,有清涼作用。種子入藥稱“木鱉子”,有毒。

77、薺苨
別名:杏葉菜、甜桔梗、土桔梗、燈籠菜、老母雞肉、長葉沙參
學名: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桔梗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全株無毛。莖單生,常多稍之字形曲折,具白色乳汁。基生葉心臟腎形,寬超過長;莖生葉具2-6cm,長的葉柄;葉片心形或在莖上部的葉基部近于平截形,通常葉基部不向葉柄下延成翅,先端鈍至短漸尖,邊緣單鋸齒或重鋸齒,長3-13cm,寬2-8cm。花序分枝長而幾乎平展,組成大圓錐花序,或分枝短而組成狹圓錐花序;花萼筒部倒三角狀錐形,5裂,裂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花冠鐘狀,藍色、藍紫色或白色,5裂,裂片寬三角狀半圓形,先端急平,先端急尖;花盤筒狀,上下等粗或向上漸細;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卵狀圓錐形。花期7-9月。
產地:分布于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安徽。
生境:生于山坡草地或林緣。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14.11毫克,維生素b20.78毫克,維生素c118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水焯后炒食。


77、薺苨
別名:杏葉菜、甜桔梗、土桔梗、燈籠菜、老母雞肉、長葉沙參
學名: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桔梗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全株無毛。莖單生,常多稍之字形曲折,具白色乳汁。基生葉心臟腎形,寬超過長;莖生葉具2-6cm,長的葉柄;葉片心形或在莖上部的葉基部近于平截形,通常葉基部不向葉柄下延成翅,先端鈍至短漸尖,邊緣單鋸齒或重鋸齒,長3-13cm,寬2-8cm。花序分枝長而幾乎平展,組成大圓錐花序,或分枝短而組成狹圓錐花序;花萼筒部倒三角狀錐形,5裂,裂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花冠鐘狀,藍色、藍紫色或白色,5裂,裂片寬三角狀半圓形,先端急平,先端急尖;花盤筒狀,上下等粗或向上漸細;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卵狀圓錐形。花期7-9月。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水焯后炒食。
78、羊乳
別名:輪葉黨參、奶參、奶薯、山胡蘿卜秧
學名:Codonopsis lanceolata (Sieb. et Zucc.)Trautv.(桔梗科)
形態:多年生纏繞藤本。根倒卵狀紡錘形,長達15厘米,有少數須根。莖無毛,帶紫色,長可達1米。葉著生在莖上的互生,細小,著生在枝上的,通常2—4片簇生,或對生或近輪生,有短柄,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10厘米,寬1.5—4厘米,通常全緣或稍有疏生的微波狀齒,兩面無毛,背面灰白色。花單生或成對生于枝的頂端。花萼筒貼生于于房的基部,無毛,裂片卵狀披針形,長2—2.5厘米,寬5—10毫米;花冠外面乳白色,內面深紫色,有網狀脈紋,長2—4厘米,花盤肉質,無毛,黃綠色;子房半下佐,枝頭3裂。蒴果有宿存花萼.上部3瓣裂;種子有翅。9—10月開花。
產地:分布東北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蘇、浙江、福建、廣西等地。
生境:生長在山坡灌木林下陰濕地區。
形態:多年生纏繞藤本。根倒卵狀紡錘形,長達15厘米,有少數須根。莖無毛,帶紫色,長可達1米。葉著生在莖上的互生,細小,著生在枝上的,通常2—4片簇生,或對生或近輪生,有短柄,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10厘米,寬1.5—4厘米,通常全緣或稍有疏生的微波狀齒,兩面無毛,背面灰白色。花單生或成對生于枝的頂端。花萼筒貼生于于房的基部,無毛,裂片卵狀披針形,長2—2.5厘米,寬5—10毫米;花冠外面乳白色,內面深紫色,有網狀脈紋,長2—4厘米,花盤肉質,無毛,黃綠色;子房半下佐,枝頭3裂。蒴果有宿存花萼.上部3瓣裂;種子有翅。9—10月開花。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14.40毫克,維生素b20.49毫克,維生素c5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或嫩葉,水焯后浸泡數小時;秋季挖根煮食或炒食,味甜可口,亦可腌制咸菜。


79、桔梗
別名:白藥、和尚頭、和尚帽子、包袱花、四葉菜、鈴鐺花、土人參、朝鮮族稱“道拉基”
學名: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 DC.(桔梗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高40-50厘米,體內具白色乳汁。根肥大肉質,長圓錐形或圓柱形,外皮黃褐色或灰褐色。莖直立,上部稍分枝。葉近無柄,莖中部及下部對生或3~4葉輪生;葉片卵狀披針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銳鋸齒;上端葉小而窄,互生。花單生或數朵呈疏生的總狀花序;花萼鐘狀,裂片5;花冠闊鐘狀,藍紫色,白色或黃色,裂片5;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子房下位,卵圓形,柱頭5裂,密被白色柔毛。蒴果倒卵形,先端5裂。種子卵形,黑色或棕黑色,具光澤。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產地:東北、華北、華中、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陜西等地。
生境:桔梗喜涼爽濕潤環境,野生多見于向陽山坡及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8.40毫克,維生素b20.68毫克,維生素c216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早春、晚秋挖根洗凈,熱水泡去苦味,撕絲炒食或加調料生食,做成咸菜亦別有風味。

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高40-50厘米,體內具白色乳汁。根肥大肉質,長圓錐形或圓柱形,外皮黃褐色或灰褐色。莖直立,上部稍分枝。葉近無柄,莖中部及下部對生或3~4葉輪生;葉片卵狀披針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銳鋸齒;上端葉小而窄,互生。花單生或數朵呈疏生的總狀花序;花萼鐘狀,裂片5;花冠闊鐘狀,藍紫色,白色或黃色,裂片5;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子房下位,卵圓形,柱頭5裂,密被白色柔毛。蒴果倒卵形,先端5裂。種子卵形,黑色或棕黑色,具光澤。花期7-9月,果期8-10月。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早春、晚秋挖根洗凈,熱水泡去苦味,撕絲炒食或加調料生食,做成咸菜亦別有風味。
80、牡蒿
別名:青蒿、熊掌蒿、布菜子,齊頭蒿
學名:Artemisis japonica Thunb.(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株高60~90 cm,無毛或稍被蛛絲狀毛。單葉互生,無柄,莖生葉或具1~2枚假托葉,莖中部以下的葉匙形,基部楔形,頂端多羽狀3裂,中間裂片較寬,再作羽狀3裂;花序下的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每花序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具短梗,總苞球形,苞片3~4層,最外層卵圓形,中間綠色,草質,邊緣膜質,花托球形;綠花約10朵,雌性,僅有1雌蕊;中央為兩性花,花冠管狀,先端5裂;雄蕊5;雌蕊1,子房橢圓形。瘦果橢圓形,長約0.8毫米。花果期8~10月。
產地:除西北和內蒙古干旱地區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
生境:生于山坡、路旁或荒野、草叢、疏林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5.14毫克,維生素b21.07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7月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嫩葉可摻入面粉蒸食。

形態:多年生草本,株高60~90 cm,無毛或稍被蛛絲狀毛。單葉互生,無柄,莖生葉或具1~2枚假托葉,莖中部以下的葉匙形,基部楔形,頂端多羽狀3裂,中間裂片較寬,再作羽狀3裂;花序下的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每花序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具短梗,總苞球形,苞片3~4層,最外層卵圓形,中間綠色,草質,邊緣膜質,花托球形;綠花約10朵,雌性,僅有1雌蕊;中央為兩性花,花冠管狀,先端5裂;雄蕊5;雌蕊1,子房橢圓形。瘦果橢圓形,長約0.8毫米。花果期8~10月。
產地:除西北和內蒙古干旱地區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
食用方法:3-7月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嫩葉可摻入面粉蒸食。
81、蔞蒿
別名:蘆蒿、水蒿、藜蒿、香艾蒿、小艾、水艾、蔞蒿苔、柳蒿菜、柳蒿芽、“昆米勒”(達斡爾語)等。學名:AremisiaselengensisTurcz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莖稍粗,直立或斜向上,有鋪匐地下莖。莖少數或單一,初時綠褐色,后為紫紅色,無毛,。有縱飄然。葉互生;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密集,羽狀深裂,側裂片1-2對,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有疏尖齒,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材豐形短柄,無假托葉;上部葉3裂或線形而全緣,上面綠色,無毛,正職面被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3-3.5mm,具細梗,小苞片小或無,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并在莖上組成稍開展的圓錐花序,花后頭狀花序下垂;總苞片3-4層,外層卵形,黃褐色,被短綿毛,中層廣卵形,內層橢圓形,有寬膜質邊緣;花黃色,外層雌性,內層兩性,均結實。瘦果卵狀橢圓形,略壓扁,無毛。花、果期8-11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內蒙古等地。
生境:生長于低海拔的山坡草地、路邊荒野、河岸濕地、沼澤、柳林灌叢下等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52毫克,維生素c4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莖葉,水焯后,去掉苦味即可炒食、燉食、蘸醬或做餡、做湯、做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東北達斡爾族尤其喜食。

82、關蒼術
別名:山蒼術,槍頭菜
學名:AtractylodesjaponicaKoidzexKitam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 30—80 厘米。上部分之枝,葉有長柄,根莖肥大,結節狀。根狀莖橫走;莖下部葉匙形,多為 3—5 羽狀深缺刻,先端鈍,基部楔形而略抱莖;莖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 3—5 羽狀淺裂至不裂,葉緣具硬刺齒。頭狀花序徑 1 厘米左右;基部葉狀苞披針形,邊緣長櫛齒狀;總苞片多為 5—6 層;花冠管狀,白色,先端 5 裂,裂片長卵形;退化雄蕊先端圓,不卷曲。瘦果密生向上的銀白色毛。花期 7—8 月。果期 8—10 月。
產地:主產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日本,俄羅斯均有分布。
生境: 山坡灌木叢及較干旱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23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4-5月間采嫩苗、嫩莖葉,水焯后,去掉苦味即可炒食或做湯。
另有朝鮮蒼術(Atractylodes koreana (Nakai) Kitam.)分布于我國東北,北蒼術(Atracfy/odeschinensis(DC.)koidz.)分布于我國東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均有稱槍頭菜、刺兒菜、蒼術的,亦可食。
83、刺兒菜
別名:小薊、青青菜、萋萋菜、槍刀菜、野紅花、刺刺芽
學名: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狀莖長,莖直立,有縱溝棱,無毛或被蛛絲狀毛。葉橢圓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5一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齒裂,有刺,兩面疏或資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莖頂,雌雄異株或同株,總苞片多層,頂端長尖,具刺;管狀花,紫紅色。瘦果橢圓或長卵形,冠毛羽狀。
產地:分布于全國各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群生于撂荒地、耕地、路邊、村莊附近,為常見的雜草。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1.87毫克,維生素b20.30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嫩莖葉,水焯后,去掉苦味即可炒食或做湯等。
84、小白酒草
別名:小飛蓬、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小飛蓮
學名:Conyzacanadensis(L.)Cronq.(菊科)
形態: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株高50—100cm,具粗糙毛和細條紋。葉互生,葉柄短或不明顯。葉片窄披針形,全緣或微鋸齒,有長睫毛。頭狀花序有短梗,多形成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3層,披針形,邊緣膜質,舌狀花直立,小,白色至微帶紫色,筒狀花短于舌狀花。瘦果扁長圓形,具毛,冠毛污白色。種子繁殖。花期5-9月。
產地:原產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
生境: 生于河灘、渠旁、路邊或農田,易形成大片群落。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5.76毫克,維生素b21.38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1-6月采嫩莖葉,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
85、牛膝菊
別名:辣子草、向陽花、珍珠草、銅錘草
學名:Galinsoga parviflora .(菊科)
形態:高10~80cm。莖散生貼伏的短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cm,寬(0.6)1.2~3.5cm,具基出三脈或不明顯的五出脈;上部葉較小,通常披針形。頭狀花序有長梗,排成疏松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長約0.2mm;總苞半球形或寬鐘狀;寬3~6mm;舌狀花4~5枚,舌片白色,先端3齒裂;管狀花冠黃色,鱗片(萼片)先端無鉆形尖頭。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長1~1.5mm,具3~5棱。
產地:原產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中國分布于除西北以外全國各地。
生境: 生于海岸附近到3680m的山坡草地、河谷、疏林下、曠野、河岸、溪邊、田間、路旁、果園或宅旁。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38毫克,維生素b20.18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2-9月采嫩苗、嫩尖,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也可涼拌、做湯。
86、鼠菊草
別名:鼠曲草、鼠麴草、佛耳草、追骨風、絨毛草、清明草、爪老鼠
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菊科)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莖直立,密被白綿毛,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形,上部葉匙形至線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圓鈍具尖頭,基部狹窄,抱莖,全緣,無柄,質柔軟,兩面均有白色綿毛,花后基部葉雕落。頭狀花序頂生,排列呈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苞片多列,金黃色,干膜質;花全部管狀,黃色,周圍數層是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較花冠為短;中央為兩性花,花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長約0.5毫米,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及陜西、河北。
生境: 低海拔干地或濕潤草地、田邊、山坡及路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06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摻入米粉蒸食,味甜美。
87、野茼蒿
別名:野塘蒿,野地黃菊,革命菜,安南菜 、飛花菜、野青菜、野木耳菜、假茼蒿
學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cm。莖有縱條紋。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分裂,兩面近無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總苞圓柱形,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長約1cm,邊膜質,頂端有小束毛;花全為兩性,管狀,粉紅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果期7~11月。
產地:原產地熱帶非洲;在世界溫暖地區歸化。我國分布于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臺灣、海南、云南、西藏(東南部)、貴州、四川、重慶、湖北、甘肅(南部)。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60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秋季采嫩莖葉或嫩苗,洗凈炒食甜滑可口。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莖稍粗,直立或斜向上,有鋪匐地下莖。莖少數或單一,初時綠褐色,后為紫紅色,無毛,。有縱飄然。葉互生;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密集,羽狀深裂,側裂片1-2對,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有疏尖齒,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材豐形短柄,無假托葉;上部葉3裂或線形而全緣,上面綠色,無毛,正職面被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3-3.5mm,具細梗,小苞片小或無,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并在莖上組成稍開展的圓錐花序,花后頭狀花序下垂;總苞片3-4層,外層卵形,黃褐色,被短綿毛,中層廣卵形,內層橢圓形,有寬膜質邊緣;花黃色,外層雌性,內層兩性,均結實。瘦果卵狀橢圓形,略壓扁,無毛。花、果期8-11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內蒙古等地。

82、關蒼術
別名:山蒼術,槍頭菜
學名:AtractylodesjaponicaKoidzexKitam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 30—80 厘米。上部分之枝,葉有長柄,根莖肥大,結節狀。根狀莖橫走;莖下部葉匙形,多為 3—5 羽狀深缺刻,先端鈍,基部楔形而略抱莖;莖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 3—5 羽狀淺裂至不裂,葉緣具硬刺齒。頭狀花序徑 1 厘米左右;基部葉狀苞披針形,邊緣長櫛齒狀;總苞片多為 5—6 層;花冠管狀,白色,先端 5 裂,裂片長卵形;退化雄蕊先端圓,不卷曲。瘦果密生向上的銀白色毛。花期 7—8 月。果期 8—10 月。
產地:主產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日本,俄羅斯均有分布。
生境: 山坡灌木叢及較干旱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23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4-5月間采嫩苗、嫩莖葉,水焯后,去掉苦味即可炒食或做湯。
另有朝鮮蒼術(Atractylodes koreana (Nakai) Kitam.)分布于我國東北,北蒼術(Atracfy/odeschinensis(DC.)koidz.)分布于我國東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均有稱槍頭菜、刺兒菜、蒼術的,亦可食。
83、刺兒菜
別名:小薊、青青菜、萋萋菜、槍刀菜、野紅花、刺刺芽
學名: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狀莖長,莖直立,有縱溝棱,無毛或被蛛絲狀毛。葉橢圓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5一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齒裂,有刺,兩面疏或資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莖頂,雌雄異株或同株,總苞片多層,頂端長尖,具刺;管狀花,紫紅色。瘦果橢圓或長卵形,冠毛羽狀。
產地:分布于全國各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群生于撂荒地、耕地、路邊、村莊附近,為常見的雜草。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1.87毫克,維生素b20.30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嫩莖葉,水焯后,去掉苦味即可炒食或做湯等。
84、小白酒草
別名:小飛蓬、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小飛蓮
學名:Conyzacanadensis(L.)Cronq.(菊科)
形態: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株高50—100cm,具粗糙毛和細條紋。葉互生,葉柄短或不明顯。葉片窄披針形,全緣或微鋸齒,有長睫毛。頭狀花序有短梗,多形成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3層,披針形,邊緣膜質,舌狀花直立,小,白色至微帶紫色,筒狀花短于舌狀花。瘦果扁長圓形,具毛,冠毛污白色。種子繁殖。花期5-9月。
產地:原產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
生境: 生于河灘、渠旁、路邊或農田,易形成大片群落。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5.76毫克,維生素b21.38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1-6月采嫩莖葉,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
85、牛膝菊
別名:辣子草、向陽花、珍珠草、銅錘草
學名:Galinsoga parviflora .(菊科)
形態:高10~80cm。莖散生貼伏的短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cm,寬(0.6)1.2~3.5cm,具基出三脈或不明顯的五出脈;上部葉較小,通常披針形。頭狀花序有長梗,排成疏松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長約0.2mm;總苞半球形或寬鐘狀;寬3~6mm;舌狀花4~5枚,舌片白色,先端3齒裂;管狀花冠黃色,鱗片(萼片)先端無鉆形尖頭。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長1~1.5mm,具3~5棱。
產地:原產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中國分布于除西北以外全國各地。
生境: 生于海岸附近到3680m的山坡草地、河谷、疏林下、曠野、河岸、溪邊、田間、路旁、果園或宅旁。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38毫克,維生素b20.18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2-9月采嫩苗、嫩尖,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也可涼拌、做湯。
86、鼠菊草
別名:鼠曲草、鼠麴草、佛耳草、追骨風、絨毛草、清明草、爪老鼠
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菊科)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莖直立,密被白綿毛,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形,上部葉匙形至線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圓鈍具尖頭,基部狹窄,抱莖,全緣,無柄,質柔軟,兩面均有白色綿毛,花后基部葉雕落。頭狀花序頂生,排列呈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苞片多列,金黃色,干膜質;花全部管狀,黃色,周圍數層是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較花冠為短;中央為兩性花,花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長約0.5毫米,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及陜西、河北。
生境: 低海拔干地或濕潤草地、田邊、山坡及路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06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摻入米粉蒸食,味甜美。
87、野茼蒿
別名:野塘蒿,野地黃菊,革命菜,安南菜 、飛花菜、野青菜、野木耳菜、假茼蒿
學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cm。莖有縱條紋。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分裂,兩面近無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總苞圓柱形,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長約1cm,邊膜質,頂端有小束毛;花全為兩性,管狀,粉紅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果期7~11月。
產地:原產地熱帶非洲;在世界溫暖地區歸化。我國分布于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臺灣、海南、云南、西藏(東南部)、貴州、四川、重慶、湖北、甘肅(南部)。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60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秋季采嫩莖葉或嫩苗,洗凈炒食甜滑可口。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3、刺兒菜
別名:小薊、青青菜、萋萋菜、槍刀菜、野紅花、刺刺芽
學名: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狀莖長,莖直立,有縱溝棱,無毛或被蛛絲狀毛。葉橢圓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5一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齒裂,有刺,兩面疏或資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莖頂,雌雄異株或同株,總苞片多層,頂端長尖,具刺;管狀花,紫紅色。瘦果橢圓或長卵形,冠毛羽狀。
產地:分布于全國各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群生于撂荒地、耕地、路邊、村莊附近,為常見的雜草。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1.87毫克,維生素b20.30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嫩莖葉,水焯后,去掉苦味即可炒食或做湯等。
84、小白酒草
別名:小飛蓬、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小飛蓮
學名:Conyzacanadensis(L.)Cronq.(菊科)
形態: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株高50—100cm,具粗糙毛和細條紋。葉互生,葉柄短或不明顯。葉片窄披針形,全緣或微鋸齒,有長睫毛。頭狀花序有短梗,多形成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3層,披針形,邊緣膜質,舌狀花直立,小,白色至微帶紫色,筒狀花短于舌狀花。瘦果扁長圓形,具毛,冠毛污白色。種子繁殖。花期5-9月。
產地:原產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
生境: 生于河灘、渠旁、路邊或農田,易形成大片群落。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5.76毫克,維生素b21.38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1-6月采嫩莖葉,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
85、牛膝菊
別名:辣子草、向陽花、珍珠草、銅錘草
學名:Galinsoga parviflora .(菊科)
形態:高10~80cm。莖散生貼伏的短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cm,寬(0.6)1.2~3.5cm,具基出三脈或不明顯的五出脈;上部葉較小,通常披針形。頭狀花序有長梗,排成疏松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長約0.2mm;總苞半球形或寬鐘狀;寬3~6mm;舌狀花4~5枚,舌片白色,先端3齒裂;管狀花冠黃色,鱗片(萼片)先端無鉆形尖頭。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長1~1.5mm,具3~5棱。
產地:原產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中國分布于除西北以外全國各地。
生境: 生于海岸附近到3680m的山坡草地、河谷、疏林下、曠野、河岸、溪邊、田間、路旁、果園或宅旁。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38毫克,維生素b20.18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2-9月采嫩苗、嫩尖,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也可涼拌、做湯。
86、鼠菊草
別名:鼠曲草、鼠麴草、佛耳草、追骨風、絨毛草、清明草、爪老鼠
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菊科)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莖直立,密被白綿毛,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形,上部葉匙形至線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圓鈍具尖頭,基部狹窄,抱莖,全緣,無柄,質柔軟,兩面均有白色綿毛,花后基部葉雕落。頭狀花序頂生,排列呈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苞片多列,金黃色,干膜質;花全部管狀,黃色,周圍數層是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較花冠為短;中央為兩性花,花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長約0.5毫米,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及陜西、河北。
生境: 低海拔干地或濕潤草地、田邊、山坡及路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06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摻入米粉蒸食,味甜美。
87、野茼蒿
別名:野塘蒿,野地黃菊,革命菜,安南菜 、飛花菜、野青菜、野木耳菜、假茼蒿
學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cm。莖有縱條紋。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分裂,兩面近無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總苞圓柱形,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長約1cm,邊膜質,頂端有小束毛;花全為兩性,管狀,粉紅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果期7~11月。
產地:原產地熱帶非洲;在世界溫暖地區歸化。我國分布于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臺灣、海南、云南、西藏(東南部)、貴州、四川、重慶、湖北、甘肅(南部)。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60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秋季采嫩莖葉或嫩苗,洗凈炒食甜滑可口。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4、小白酒草
別名:小飛蓬、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小飛蓮
學名:Conyzacanadensis(L.)Cronq.(菊科)
形態: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株高50—100cm,具粗糙毛和細條紋。葉互生,葉柄短或不明顯。葉片窄披針形,全緣或微鋸齒,有長睫毛。頭狀花序有短梗,多形成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3層,披針形,邊緣膜質,舌狀花直立,小,白色至微帶紫色,筒狀花短于舌狀花。瘦果扁長圓形,具毛,冠毛污白色。種子繁殖。花期5-9月。
產地:原產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
生境: 生于河灘、渠旁、路邊或農田,易形成大片群落。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5.76毫克,維生素b21.38毫克,維生素c39毫克。
食用方法:1-6月采嫩莖葉,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
85、牛膝菊
別名:辣子草、向陽花、珍珠草、銅錘草
學名:Galinsoga parviflora .(菊科)
形態:高10~80cm。莖散生貼伏的短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cm,寬(0.6)1.2~3.5cm,具基出三脈或不明顯的五出脈;上部葉較小,通常披針形。頭狀花序有長梗,排成疏松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長約0.2mm;總苞半球形或寬鐘狀;寬3~6mm;舌狀花4~5枚,舌片白色,先端3齒裂;管狀花冠黃色,鱗片(萼片)先端無鉆形尖頭。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長1~1.5mm,具3~5棱。
產地:原產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中國分布于除西北以外全國各地。
生境: 生于海岸附近到3680m的山坡草地、河谷、疏林下、曠野、河岸、溪邊、田間、路旁、果園或宅旁。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38毫克,維生素b20.18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2-9月采嫩苗、嫩尖,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也可涼拌、做湯。
86、鼠菊草
別名:鼠曲草、鼠麴草、佛耳草、追骨風、絨毛草、清明草、爪老鼠
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菊科)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莖直立,密被白綿毛,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形,上部葉匙形至線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圓鈍具尖頭,基部狹窄,抱莖,全緣,無柄,質柔軟,兩面均有白色綿毛,花后基部葉雕落。頭狀花序頂生,排列呈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苞片多列,金黃色,干膜質;花全部管狀,黃色,周圍數層是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較花冠為短;中央為兩性花,花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長約0.5毫米,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及陜西、河北。
生境: 低海拔干地或濕潤草地、田邊、山坡及路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06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摻入米粉蒸食,味甜美。
87、野茼蒿
別名:野塘蒿,野地黃菊,革命菜,安南菜 、飛花菜、野青菜、野木耳菜、假茼蒿
學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cm。莖有縱條紋。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分裂,兩面近無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總苞圓柱形,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長約1cm,邊膜質,頂端有小束毛;花全為兩性,管狀,粉紅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果期7~11月。
產地:原產地熱帶非洲;在世界溫暖地區歸化。我國分布于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臺灣、海南、云南、西藏(東南部)、貴州、四川、重慶、湖北、甘肅(南部)。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60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秋季采嫩莖葉或嫩苗,洗凈炒食甜滑可口。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5、牛膝菊
別名:辣子草、向陽花、珍珠草、銅錘草
學名:Galinsoga parviflora .(菊科)
形態:高10~80cm。莖散生貼伏的短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cm,寬(0.6)1.2~3.5cm,具基出三脈或不明顯的五出脈;上部葉較小,通常披針形。頭狀花序有長梗,排成疏松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長約0.2mm;總苞半球形或寬鐘狀;寬3~6mm;舌狀花4~5枚,舌片白色,先端3齒裂;管狀花冠黃色,鱗片(萼片)先端無鉆形尖頭。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長1~1.5mm,具3~5棱。
產地:原產南美洲,現在各地廣泛分布。中國分布于除西北以外全國各地。
生境: 生于海岸附近到3680m的山坡草地、河谷、疏林下、曠野、河岸、溪邊、田間、路旁、果園或宅旁。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38毫克,維生素b20.18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2-9月采嫩苗、嫩尖,水焯后,漂去異味即可炒食,也可涼拌、做湯。
86、鼠菊草
別名:鼠曲草、鼠麴草、佛耳草、追骨風、絨毛草、清明草、爪老鼠
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菊科)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莖直立,密被白綿毛,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形,上部葉匙形至線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圓鈍具尖頭,基部狹窄,抱莖,全緣,無柄,質柔軟,兩面均有白色綿毛,花后基部葉雕落。頭狀花序頂生,排列呈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苞片多列,金黃色,干膜質;花全部管狀,黃色,周圍數層是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較花冠為短;中央為兩性花,花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長約0.5毫米,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及陜西、河北。
生境: 低海拔干地或濕潤草地、田邊、山坡及路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06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摻入米粉蒸食,味甜美。
87、野茼蒿
別名:野塘蒿,野地黃菊,革命菜,安南菜 、飛花菜、野青菜、野木耳菜、假茼蒿
學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cm。莖有縱條紋。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分裂,兩面近無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總苞圓柱形,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長約1cm,邊膜質,頂端有小束毛;花全為兩性,管狀,粉紅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果期7~11月。
產地:原產地熱帶非洲;在世界溫暖地區歸化。我國分布于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臺灣、海南、云南、西藏(東南部)、貴州、四川、重慶、湖北、甘肅(南部)。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60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秋季采嫩莖葉或嫩苗,洗凈炒食甜滑可口。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菊科)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莖直立,密被白綿毛,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形,上部葉匙形至線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圓鈍具尖頭,基部狹窄,抱莖,全緣,無柄,質柔軟,兩面均有白色綿毛,花后基部葉雕落。頭狀花序頂生,排列呈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苞片多列,金黃色,干膜質;花全部管狀,黃色,周圍數層是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較花冠為短;中央為兩性花,花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長約0.5毫米,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及陜西、河北。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莖葉,水焯后炒食或摻入米粉蒸食,味甜美。
87、野茼蒿
別名:野塘蒿,野地黃菊,革命菜,安南菜 、飛花菜、野青菜、野木耳菜、假茼蒿
學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100cm。莖有縱條紋。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分裂,兩面近無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總苞圓柱形,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長約1cm,邊膜質,頂端有小束毛;花全為兩性,管狀,粉紅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果期7~11月。
產地:原產地熱帶非洲;在世界溫暖地區歸化。我國分布于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臺灣、海南、云南、西藏(東南部)、貴州、四川、重慶、湖北、甘肅(南部)。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60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56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秋季采嫩莖葉或嫩苗,洗凈炒食甜滑可口。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88、馬蘭
別名:馬萊、馬郎頭、紅梗菜、雞兒菜、路邊菊、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雞兒腸(南方民間)、泥鰍串(四川)等。
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菊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生境: 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3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維生素c46毫克。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0~60cm,莖直立,莖粗0.5~0.7cm。葉互生,長7cm,寬2cm左右,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或微凹,葉脈明顯,呈紫紅色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花為淡紫色或淡黃色,花果期7-10月。瘦果扁平,深褐色,種子無胚乳,能繁殖。根著生于10~20cm的土層內,為匍匐莖,白色,無限生長,匍匐莖有節,節間均能生長發芽。
產地:原產亞洲的南部及東部,我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食用方法:3-4月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炒食、涼拌,亦可做餡,清香味美。
89、山萵苣
別名:野生菜,鴨子食,苦芥菜,苦菜,野大煙、苦菜
學名:Lactuca indica L.(菊科)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產地:除西北外,幾廣大布全國各地。
生境: 常生山谷、田間、路旁、灌叢或河灘。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88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29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上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嫩葉,水焯后浸去苦水,加調料涼拌。
90、苣荬菜
別名:苦菜、苦麻子、取麻菜
學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生境: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36毫克,維生素b20.27毫克,維生素c33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苗,洗凈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餡。苣荬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91、苦苣菜
別名:苦菜、滇苦萊、田苦賣菜、尖葉苦菜、小鵝菜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菊科)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邊荒野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7.66毫克,維生素b20.25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形態: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葉片柔軟無毛,長橢圓狀廣倒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至小尖齒;莖生葉片基部常為尖耳廓狀抱莖,基生葉片基部下延成翼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成熟后紅褐色;每面有3縱肋,肋間有粗糙細橫紋,有長約6毫米的白色細軟冠毛。花果期5—12月。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食用方法:3-8月采摘嫩苗或嫩莖葉,水焯漂凈可炒食、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粥。
92、蒲公英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學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根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cm;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突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
產地:我國普遍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3毫克,維生素c5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苗,洗凈或水焯后,可生吃、炒食、做湯、熗拌、作餡,風味獨特。
93、刺芋
別名:旱茨菇、野茨菇、山茨菇(云南)、帕南、派克那(傣族語)、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廣東)、水茨菇(廣西)
學名:Lasia spinosa (L.) Thwaites .(天南星科)
形態: 多年生有刺草本,高可達Im。根莖橫走,直徑可達4cm,節間長2~5cm,灰白色,節上生不定根。葉柄、葉下面脈上、花葶均疏生皮刺。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20~50cm;葉片形狀多變,幼株的葉戟形,長6~10cm,寬9~10cm,成年植株的葉不規則3~7羽狀深裂,長寬20~60cm,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長15~20cm,寬2~3cm。花葶長20~35cm,粗0.75~1cm,佛焰苞長15~30cm,血紅色,肉質,上部螺狀旋轉。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4cm,粗約7mm;花被片4~6,雄蕊4~6.果序長6~8cm,粗約3cm;漿果多數,倒卵形,紫色,頂部四角形,長約1cm,頂端通常密生小疣狀突起,種子1粒。花期9月,果期翌年2月
產地: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生境: 生于田邊、溪溝邊草叢、山谷林下陰濕地。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炒食。
94、鴨跖草
別名:葉菜、竹節菜、三角草、鴨仔草
學名:Commelina communis L..(鴨跖草科)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微被毛,下部光滑,節稍膨大,其上生根。單葉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2cm,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緣毛;無柄或幾無柄。聚傘花序有花1~4朵;總苞心狀卵形,長1.2~2cm,邊緣對合折疊,基部不相連,有柄;萼片3,膜質;花瓣3,深藍色,有長爪;雄蕊6,3枚能育;子房卵形,2室。蒴果橢圓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生境: 生于路旁、田邊、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緣陰濕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62毫克,維生素b21.23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5-7月采嫩苗或嫩莖,水焯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亦可曬干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5、鴨舌草
別名:豬耳菜、鴨兒嘴、香頭草、鴨嘴菜、馬皮瓜
學名: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 Preslex Kunth.(雨久花科)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米許。根莖短,近于直立。葉簇生或單生,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略呈心臟形;葉柄長7~17厘米,具葉鞘。總狀花序從葉鞘抽出,生花3~6朵,具柄;花被鐘狀,6深裂,幾達基部,藍色帶紅色;雄蕊6,內有1枚較大,花絲一面有齒,花藥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長1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花期8~9月。
產地:河北、河南、陜西、甘肅、華東、華中、華南、西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潮濕地區或水稻田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6.17毫克,維生素b20.44毫克,維生素c87毫克。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摘嫩莖葉,水焯后炒食。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6、薤白
別名:小根蒜、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
學名:Allium macrostemon Bge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果為蒴果。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除新疆、青海,其他各地均產,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荒地及耕地雜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14毫克,維生素c69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全株,9-11月采鱗莖,洗凈,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味用。
97、山韭
別名:藿、藿菜、巖蔥
學名:Allium senescens L.(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省,從歐洲經俄羅斯、中亞各國直到西伯利亞均有分布。
生境: 生于草原、草甸或山坡上。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0.93毫克,維生素b20.31毫克,維生素c82毫克。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根狀莖,鱗莖單生或2~4枚集生,花莛高10~40cm。葉基生,條形,長約20cm,肉質,直立或呈鐮刀形彎曲。傘形花序,近球形,多花,淡紫紅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食用方法:3-10月割取地上全株,洗凈,切碎,即可炒食或作餡:其花可腌制咸菜。
98、小黃花菜
別名:黃花菜、金針菜
學名:Hemerocallis minor Mill .(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我國東北、華北、甘肅、陜西。蒙古、朝鮮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雜類草草甸、草甸草原、林緣和灌叢內。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葉)0.31,(花)1.95毫克,維生素b2(葉)0.77毫克,維生素c(葉)340,(花)131毫克。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粗壯,繩索狀。葉基生,長20-50厘米。花葶多個,長于葉或近等長,花序不分枝或稀為二枝狀分枝,常具1-2花,少3-4花;花被黃或淡黃色。蒴果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3厘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食用方法:3-5月采出土4、5片新葉的嫩苗炒食:5-8月采花,水焯后炒食或做湯,也可曬成干菜或腌制。
99、玉竹
別名:萎蕤、玉參、尾參、鈴當菜、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百合科)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根狀莖圓柱形,黃白色,肥大肉質,橫生,直徑0.5--1.5cm,每年由地下莖--端生長出單一莖。根狀莖具明顯的節,節間長,密生細小須根。莖單一,自--邊傾斜,光滑無毛,具棱。單葉互生于莖的中部以上,葉柄短或幾近無柄葉片略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罕為長圓形,先端鈍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灰白色,有時僅在下面脈上呈乳頭狀粗糙,葉脈隆起。花腋生,1朵或2朵生長于長梗頂端花被筒狀,綠白色,先端6裂;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絲扁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上位,3室,頭狀柱頭3裂。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我國北部南延至西南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落葉叢中。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3.94毫克,維生素b20.43毫克,維生素c232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莖葉包卷呈錐狀的嫩苗,水焯后炒食或做湯;春秋兩季可挖根莖,去須根煮食。果實有毒,勿食。


100、圓錐菝葜
別名:背憨葉、狹瓣菝葜
學名:Smilax bracteata Presl.(百合科)
形態: 攀援灌木。莖長可達10米,枝條疏生刺或無刺。葉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5- 17厘米,寬3-11厘米,先端微凸,基部圓形至淺心形,上面無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1.5厘米,約占全長的1/2-2/5具狹鞘,一般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圓錐花序長3-7厘米,著生點上方有一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通常具3-7個傘形花序;傘形花序具多數花,總花梗基部有一枚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暗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內花被片寬約0.5毫米;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短的退化雄蕊。漿果直徑約5毫米,球形。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6-8月。
產地: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泰國也有分布。
生境: 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
營養含量:每100克可食部位含胡蘿卜素2.37毫克,維生素b21.70毫克,維生素c78毫克。
食用方法:4-6月采長30厘米左右帶幼葉及卷須的嫩莖尖,水焯后炒食。
另有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 A. DC.),葉鞘耳狀,穿莖狀抱莖,產地、生境相同,亦可食。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70228/107715.html
文章列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