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鄒老師能贈送給我《構建之法》這本書的電子版,也非常感謝周老師費心幫我弄兌換碼等相關事宜。可惜的是我是教網絡的,如果有朝一日能開軟件工程的相關課程,我一定會選擇這本書作為教材,就算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軟件工程,起碼提高一下學生的代碼量或者讓學生養成每周寫技術博客的習慣也是好的。
《構建之法》這本書我基本每天睡前讀一章,有時實在太困了,可能就讀半章。不得不說,這本書絕對是良心之作,不僅在軟件工程方面讓我很受啟發,在教育教學方面我也覺得鄒老師提出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
書中用使用了移山公司,王屋村這樣的經典詞匯。都說程序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磚,鄒老師還真是把這點描繪的淋漓盡致呢。鄒老師可能也想通過這些名字告訴我們,矢志不渝必能成功吧。
書很多人物之間的對話悄然道出了在開發項目的過程中,各色人等對項目的看法,對項目某些問題產生的質疑,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溝通障礙等等問題,基本上是我看到了一個問題我剛想找老師討論,后面的小節就出現了人物之間就這個問題的討論。
最讓我欣喜的地方是鄒老師不僅用這本書講述了軟件工程,還向我展示了作為一名老師的課程設計。如果講這門課,課程知識點都有哪些,實驗如何安排,個人項目、結對項目、團隊項目都有哪些,如何驗收,如何給學生成績評定。其實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最痛苦的就是學生對課程實驗敷衍了事,全班總有一兩個能做出實驗的同學,那么全班其它同學的結果就和這一兩名同學的結果完全一致,這讓我如何進行成績評定,又如何得知大多數同學的學習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鄒老師提出在課程中要求學生寫技術博客,并且通過博客與老師或者助教交流,博客大家總不能寫的都一樣吧,如果一樣,那一定是抄襲無疑。通過博客也可以看到學生對項目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課程中要設立個人項目、兩人項目、團隊項目,并且相信學生想做好,能夠做好。那些多寫測試工具,多寫讀書報告,多為大家服務的同學,也一定是認真的同學,同樣能得到好分數。
團隊貢獻分,這是一個對同學很好的評價標準,平時同學都覺得生殺大權掌握在老師的手中,然而我們要轉變這種局面,讓同學自己決定。在一個團隊中,誰干活了,誰沒干,誰干得多,誰干得少,這大家都是清楚的,如果你在團隊中很有威望,做了很多貢獻自然分數會很高。
用客觀數據來評分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評價標準。大家把自己寫好的程序發到網上,下載量一目了然。你的程序好不好,不是你自己說了算的,你對技術理解的咋樣看看你博客閱讀量就知道了。當然了,這些也都是可以刷出來了,但大家把自己的東西都放到了網上,大家一定會更加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作品,因為“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你的作品了,都可以給你的作品點贊或者抵毀你的作品了,是不是抄襲,誰抄襲誰的,不用我說,別人也一定看得出來。
課程設計這件事對于我這個新入職的老師來說受益匪淺,在我還在為課程如何設計,如何考核犯難時,鄒老師已經在書中給我做了典范了。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