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近兩年來,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武裝在國際反恐聯盟的支持下先后奪回了提克里特、基爾庫克、拉馬迪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并在2016年6月收復距離首都巴格達僅50千米的費盧杰,原計劃10月奪回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

伊拉克士兵與伊斯蘭國武裝在摩蘇爾激戰


  摩蘇爾戰役的近況
  2016年10月17日凌晨,伊拉克總理阿巴迪宣布開始發動摩蘇爾戰役初期進展順利,政府軍和庫爾德武裝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圍攻摩蘇爾。經過三周激戰,政府軍已抵達北部和東部戰線指定位置,為城市攻堅戰做好準備。10月31日,政府軍對摩蘇爾發起總攻的戰役拉開序幕,但遭遇“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頑強抵抗。有軍事專家認為,伊拉克軍方第一階段攻城戰的目標是收復摩蘇爾東城,抵達底格里斯河東岸,然后部隊將渡河進入人口密集的西城,徹底肅清“伊斯蘭國”勢力。然而進入巷戰后,雙方巷戰結果卻出乎意料,政府軍的人數和裝備優勢相比戰役初期已不明顯。根據情報顯示,目前摩蘇爾市內仍有至少3000名武裝分子,他們已在城內埋設大量爆炸物,并依托地道、水泥墻等防御工事,強迫居民轉移到老城區(西城),企圖利用地形優勢與政府軍進行巷戰。“伊斯�m國”以密集的建筑為掩護,拿無辜平民當“人肉盾牌”,穿梭于復雜的地道中,伺機伏擊政府軍。武裝人員使用狙擊手、火箭彈、迫擊炮、自殺式汽車炸彈抵擋政府軍攻勢,讓一度勢如破竹的軍事行動陷入停頓。政府軍第9裝甲師在東線參與攻城戰,但在人口密集的市區,裝甲部隊難以取得預期的攻擊效果。據英國《衛報》網站11月17日報道,伊拉克軍方承認目前在摩蘇爾面臨著“伊斯蘭國”組織的激烈抵抗。伊軍方表示,經過數周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的巷戰后,已經解放了摩蘇爾東部1/3的區域,這意味著在摩蘇爾1/6的區域內,已經清除了“伊斯蘭國”組織力量。截至11月23日,伊拉克軍隊切斷了“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在摩蘇爾通往敘利亞的最后補給通道。對這座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包圍在收緊,但拿下摩蘇爾還需一場城市巷戰。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軍就特別重視城市進攻中的巷戰理論研究,并制定相應的作戰指導原則。如:對1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進攻時,通常由軍以上司令部制定決策,由軍、師具體組織實施。進攻中,將從進攻較小的居民地或大城市的局部地區開始,逐漸向市中心發展,并投入主力,最后發展為一系列由小部隊實施的巷戰;對3000~100000人口的城市和小城市進攻,一般由軍或師長制定決策,由師以下部隊具體組織實施。通常情況下,美軍使用裝甲機械化部隊對其側后方薄弱部位發起倉卒進攻,爾后對其堅固設防區實施預有準備進攻;對于3000以下人口的村鎮,通常由旅具體組織,各營特遣隊和連戰斗隊實施。
美軍SR-71“黑鳥”超音速隱形偵察機

  美軍使用的主要戰術
  使用各種電子偵察手段,準確掌握城市守敵情況。美軍認為,及時準確的情報保障是指揮官實施正確指揮的前提。在城市巷戰中,獲取敵有關情況,顯得特別重要。在偵察手段運用上,美軍主要依賴空中偵察衛星、中央情報局、守城之敵線人(反對派組織)提供的情報資料,及時了解和掌握有關地區的事態發展。考慮到城市巷戰的特殊性,要求部隊在實施偵察時,不僅要查明敵人的具體位置、防御部署,還要了解敵實施巷戰防御方法,以及通往城市大街小巷的接近路和其它具體的地形資料,特別是通向掩體的道路、具有戰術價值的建筑物、制高點等。作戰中,美軍將采取各種偵察手段如偵察車、夜視器材、雷達、地面傳感器等,力求達到空中偵察與地面偵察相結合,技術偵察與人工偵察相結合,抵近偵察與遠距離偵察監視相結合,必要時使用巷戰的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偵察機、高級電子傳感器等,實施跟進偵察。不僅要借助空中偵察手段對防守之敵實施偵察,還利用上級支援的地面監視雷達對敵實施監視,有時還派出建制的偵察分隊,采取觀察、搜索、滲透等方法實施偵察,以獲取所需要的情報。
  力量編組合理適用,便于獨立作戰。由于城市街道縱橫,建筑物林立,戰斗車輛只能沿街道機動,重裝備不易發揮作用,多數情況下要與對方進行逐巷逐樓的爭奪。因此,美軍要求,作戰編組一定要適應城市巷戰特點,能夠保證其兵力兵器發揮最大效果,通常以小分隊戰斗為主,以輕步兵或機械化步兵為主。根據城市居民地的特點,營、連兩級分隊通常區分為攻擊分隊、支援分隊、預備隊,而排、班由于所擔負的任務和兵力兵器有限,一般只編戰斗分隊和支援分隊,不編預備隊。營級分隊編組,應以機械化步兵為主,主要編成單位有3個機步連戰斗隊、1個坦克連戰斗隊、1個反裝甲連、1個防空導彈排、1個高炮排、1個工兵連等。在編組時,要求步兵分隊戰斗能力適應獨立戰斗、小組戰斗的要求,強調要編成最低一級的諸兵種合成戰斗隊形,營、連級分隊通常都得到較多的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分隊的配屬,甚至排和班也都要編有坦克和工兵。采取這種編組方法,比較適應城市巷戰的需要,發揮步戰火力,摧毀防御之敵。2002年8月,美海軍陸戰隊在阿爾・佐治亞演習結果表明,為了對付160名敵軍,總共動用了980名陸戰隊員,后者足足是前者的6倍,但交戰結果陸戰隊員“犧牲”了100多人。因此,在巷戰中,美軍要求9~15名士兵對敵1名士兵。由于城市作戰不便于戰斗車輛機動,人員必須下車。一輛M2型步戰車載9人,有7人可下車作戰,而每輛坦克只編有4人,就沒有足夠的人員下車作戰。因此,通常采取主要戰斗部隊在一線展開數個街區并列進攻,后方以1個較小的預備隊跟進的隊形攻擊前進。攻擊最終目標時,通常以所有兵力全部投入戰斗,對目標內之敵實施包圍攻擊。
美國陸軍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

  火力種類多樣,任務分工明確。1998年初,美國國防部在1998年~2003年投入4.625億美元專門研究小規模巷戰部隊作戰所需要的技術裝備。在城市巷戰中,美軍有明確的火力區分,如炮兵火力、空中火力、反坦克火力、步兵火力、防空火力等。這些火力分工明確,密度較大,可對防御之敵實施有效的打擊。炮兵火力主要以107毫米迫擊炮為主,戰斗初期是通過火力準備和火力急襲的方法,摧毀城區外圍及邊境目標。當部隊進入城區時,采取擾亂射擊,壓制和摧毀掩體的敵火力,采取照明射擊,支援下車步兵的機動,壓制敵炮兵,并實施煙幕,阻敵觀察、增援和后撤。
  空中火力是指戰術空軍及陸軍航空兵攻擊直升機,實施空中支援,主要是摧毀已查明的重要目標,打擊臨時出現的目標。支援戰術空中火力,通常使用精確制導彈藥、航炮、集束炸彈摧毀敵堅固支撐點,為進攻分隊掃清障礙。攻擊直升機主要是從遠距離上攻擊敵堅固目標和摧毀敵裝甲目標,為進攻部隊提供不間斷的空中火力支援。反坦克火力主要是摧毀敵坦克和裝甲目標,精確制導武器主要打擊敵堅固地下目標或掩體,采取空襲手段,使用特種彈藥,摧毀城市供電系統。使用高仰角發射并在空中爆炸的20毫米空中炸彈,從空中打擊隱藏在建筑物、墻壁和障礙物后面的敵人。使用爆炸切割炸藥,在水泥墻上迅速地炸出一個大洞,讓部隊鉆進去。使用步槍排障彈,從30米外發射,使大門上的鉸鏈脫落,士兵就能快速進入樓房。
  先孤立后奪取,集中力量擊敵要害。美軍在計劃、組織城市巷戰時,非常重視首先以強有力的兵力突擊和火力封鎖,控制進出城市的道路,奪取城市周圍的有利地形,孤立城市守敵,爾后再對城區發起攻擊。采取這種戰術手段,應集中優勢力量擊敵要害目標,即將戰斗分隊、戰斗支援分隊首先用于主攻方向,預備隊也首先使用在主攻方向。在目標選擇上,重點打擊瞰制地形、各種關鍵設施和人工地形地物,如交通與通信樞紐、交通�、電信設施等。在進攻中,旅一級立足點的范圍一般為2~3個街區,通常使用1~2個營特遣隊的兵力,在地空火力支援下奪取。營以下分隊對城區內重要目標攻擊時,也必須在目標的邊緣、樓房的某一層奪取立足點,其范圍依目標性質和攻擊分隊規模有所區別,有時可能就是某層樓房進出口附近的幾個房間。
  發揮夜視器材優勢,強調夜間進攻。從美軍編制上,其夜視器材種類多、性能好,能改變晝夜間的差距,為實施夜間進攻創造了條件。如美軍營級單位裝備夜視器材多達20多種,機步營有各型夜視器材多達326具。不僅如此,其夜視器材還具有重量輕、觀察距離遠等特點,實現了觀、瞄、射擊一體化。美軍單兵裝備的夜視眼鏡重量僅0.4~1千克,而被動式紅外熱成像夜視儀,對人員的觀察距離達到了400~800米,對坦克、步戰車的觀察距離達到了1500~4000米。正因如此,美軍強調夜間進攻。向目標運動中,要盡量利用地下設施、對方直瞄火力無法控制的樓頂通過街道,還可搭乘直升機機降到目標樓頂,從樓頂進入樓內。
  當然,美軍城市巷戰也面臨以下問題:一是指揮控制復雜,容易出現混亂;二是城市樓房林立,建筑物密集,通信容易受阻,觀察不便,指揮與控制比較困難。而美軍僅營級單位有電臺170部,不僅受到建筑物的影響,還容易遭受對方炮火摧毀和干擾。為此,美軍在充分發揮其高技術通信手段優勢的同時,注重采取措施予以補救。
  責任編輯:張傳良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5/123160.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