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請放下心中的戾氣
文/李月亮
這條新聞過去有些時日了,但我仍常常想起它:兩個拾荒的男人,在小廣場為爭搶一個礦泉水瓶打了起來,一個當場拿刀把另一個捅死。
這實在令人嘆惜。兩個生命能創造多少價值,卻賠給了五分錢的塑料水瓶。當然,誰都知道問題不出在水瓶上,真正殺人的是那顆暴戾的心。拿起刀的拾荒者,想必早已在生活的艱辛、屈辱、不平里,積壓了太多怨憤,他的靈魂已經是一顆到了臨界點的炸彈,那水瓶只是將其引燃的一個微小導火索。
心理學家: 化解戾氣需要制度和尊重
在心理專家胡虹看來,“飯館攻擊”是城市戾氣的另一種體現。每個人都容易走入“憤怒陷阱”,這成了中國人在自衛或維權時,一種弱者自危的縮影,是屬于群體的焦慮。需要“制度”的藥方,來標本兼治。
“在餐廳需要維權,顧客有專門的申訴渠道嗎?公權力做出懲罰時,依照具體條款了嗎?”胡虹覺得,這些問題,在轉型的中國,被大家用“嘴來解決”。同時,當餐廳遭遇“用工荒“,被潑“口水”時,行業協會和專家也沒有發聲、應對的能力。
最后,看完新聞,消費者還要帶著焦慮去吃飯。服務員遭了白眼,更覺得薪水低,干活累的工作毫無意義。當利益調節和社會規則雙重缺失時,社會公平就出現了瓶頸。另外,注重人文關懷,展現包容的胸懷,也是大家缺少的。
所以,不管是享受服務,還是提供服務,其前提是“人與人的平等尊重”。做不到這一點,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10077.html
文章列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