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工匠精神當好教師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將工匠精神提升到國家意識層面。至此,工匠精神引起了廣泛關注,企業界掀起了學習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熱潮。在教育領域,我們也應該提倡與工匠和工匠精神相對應的教書匠以及教書匠精神。
工匠和教書匠
匠原指木工,后來泛指有專門技術的人。在“學而優則仕”理念的浸潤下,工匠的技藝被稱為奇技淫巧,很多人認為工匠就是機械重復的工作人員。教書匠也長期被曲解,成為貶義詞。傳統教學堅持“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實質是知識傳授。教師將學生當作工匠的加工對象,不顧學生特點,通過機械重復灌輸的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教書匠的教學特點是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知識輕方法。這種教書匠導致教學過程單一重復,教學思想趨于保守和陳舊。
為了實現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學者開始重新審視工匠的內涵。匠除了指機械重復因循守舊的一般工匠外,還指向執著專注、追求極致以及巧奪天工的制造者,尤其是指那些利用信息技術滿足個性化需求以及創造新需求的技術研發者。鏨刻工藝師孟劍峰、撈紙大師周東紅、動車神醫唐云鵬等大國工匠,都在各自領域里精益求精,推陳出新。工匠已經是我國實現制造業轉型的中堅力量。
教書匠內涵也要和工匠一樣與時俱進。趙炬明教授針對傳統教學三中心,提出了“學生發展”“學生學習”以及“學習效果”的新的教學三中心,教學由原來重視知識轉向學生的心智訓練,教書匠由原來只研究教材轉向研究學生發展、學生學習以及學習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創造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此,教師要打破現有的教室藩籬,把教育轉變為同理心體驗和分散式合作的學習過程,將世界帶入課堂,讓學生加入到分散合作的學習環境中來,培養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相配套的判斷力和意識。
工匠精神與教書匠精神
傳統的工匠可能隨著技術制造業的發展而被取代,但是新型工匠以及長期積累下的工匠精神,是現代制造業的靈魂。德國的勞動精神、美國的職業精神、日本的匠人精神、韓國的達人精神等稱謂都指向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團隊合作。
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技藝領域,而是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是與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關,在從業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職業素質。教師作為一門職業,也應具備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團隊合作等工匠精神的一般特質。教師要像工匠一樣,在教學技藝上精雕細琢,結合時代發展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實現自我價值。
教書匠精神除了具備工匠精神一般特征外,還因服務對象不同而具有自身特色,那就是根植于教育的愛,從以前只研究教材的“經師”到研究學生和教材并重的“人師”。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唯有愛,教師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把辛苦的教育工作當作樂趣。它使教師感覺到每個兒童的喜怒哀樂,引起教師的思考。這種愛不僅是對事業工作的愛,更是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注。
如何做好教書匠
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一大批能夠追蹤尖端科學最新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為了滿足社會需求,現代的教書匠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發展、學生學習以及學習效果。
一是關注學生。現代教書匠應該由原來關注教材轉向更多關注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成長。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學習的大數據以及學習分析技術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分析學生的思維特點、思維過程和思維問題,總結數據背后的學生大腦學習規律,從而改進教學系統。
二是敬業精業。教書匠只有敬業才能夠愛上教師這份職業,才能樂于研究教學。教書匠要愛崗敬業,并把工作做到極致。
三是不斷學習。新媒體環境下,知識更新快,教師不一定強于學生。因此,教師要時刻不放棄學習。教師學習與一般人的學習方式不同,有效的教師學習是應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以課堂中的教學問題為陣地。
四是團隊合作。2004年,國際教育教學委員會(ICET)提出另一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教師即學習者:構建專業發展的共同體”,這是教師專業發展背景下對教師群體描繪的共同愿景。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并行,突出團隊合作,可以更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五是弘揚教書匠精神。教書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提高全社會尊師重教的風氣。美國特別重視教書匠,還專門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設立了國家年度教師獎。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經驗,專門為教書匠設立教師國家榮譽獎,讓這些教師的辛勤勞動獲得社會認可,并讓教書匠精神影響更多人。
(作者:黃儉 張傳萍,單位分別為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7年2月28日6版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07/11358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