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沒有首先辨別清楚“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那么,接下來恐怕就沒有然后啦。在《get!讓努力變得更有價值,get邏輯思考新技能(一)》(鏈接http://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9374231/notes/8776473 )中門道姐劇透了有方法、有步驟地完成思考流程的“四步”,其中第一步就是“議題思考”,接下來,以《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解決問題》安宅和人的這本書為主線,結合其他閱讀、學習以及實踐的心得,具體分享如下:
一、好議題,你值得付出。
有個很著名的故事:說是小A和小B一同進公司、同樣都很勤奮,但小B很快就升職了,小A不服找領導理論。領導讓小A去買土豆,小A去了菜市場就傻眼了,因為集市上有很多賣土豆的而且種類、價格都不同,于是回來問領導到底買哪種?領導沒有回答,當著小A的面又叫小B去買,結果小B回來時跟領導匯報后小A徹底服了。小B不僅匯報了市場上有多少種土豆、每種的特點和價格分別是怎樣的;而且進一步分析說,如果公司要上線“土豆”產品,目前集市上的各家都大多沒有現貨,經綜合比較其中王老板的鋪面土豆品質良好、價格合理而且有現貨,王老板很希望做這個生意特意來公司,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進一步洽談。
很明顯,在小A眼中,他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領導讓購買土豆;可是在小B眼中,他需要解決的問題變成了——公司目前需要的什么樣的土豆產品。出發點不同,得出結論、實施的行動以及收到的效果自然就會不同,所以,到底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是邏輯思考首要的一步,值得花些細思想一想。
如何找到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呢?書中的官方解讀是這樣的——如何在解決問題之前,先查明問題、擬定試說、搜集適當的信息以確立好的議題。
二、好議題,認識你簡單又復雜。
小王:小李,我們說說世界和平的事吧?
小李:滾,跟我有什么關系。
小王:那中午吃什么?
小李:咱們還是說說世界和平吧。
這個著名的段子告訴我們:雖然世界上待解決的問題清單無窮無盡,但我們要面對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沒有那么多;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一定需要深究。勤奮、努力是美德,但用不到刀刃上的勤奮、努力就顯得有些悲涼了。所以,發現值得解決的“好議題”就是成功的一半啦,不過,前方高能預警——這個過程有點難哦。
如下圖所示,很明顯,一個好的議題一定是有必要找出答案并且可以找出答案來的。當然,如果只是這種常識性的內容,就沒有必要花時間分享了,具體什么叫可以找出答案、什么是有必要找出答案有嚴謹的分析,既然講邏輯思考,大家看的時候還是要用腦思考的。接下來說說好議題的3個特質——屬于本質性選項、含有深入的假說、可以找答案。

1.先從容易的下手,說說“可以找到答案”。
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但是對于沒有辦法找到答案的問題,只能先放下再說。
這類問題在科學界特別的多,比如書中提到的費曼曾經提出“重力與電磁力都屬于三度空間,與距離的次方成反比”,但也告誡大家“這確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但現在不要接觸這類問題比較好,因為現在還無法預料能否找到答案”,至今五十多年了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再比如“引力波”,第一次提出這個猜測是百余年的愛因斯坦,但真正得到證實則是直到2016年2月份。
比起這些距離我們比較遠的例子,工作中也很常見,比如制定公司的發展戰略,這個問題是公司管理層、甚至是高級管理層才能夠決定的事情,作為普通員工可以關注、可以提供信息、可以提供創意,但參與最終決策卻并不在你的職責范圍之內;再比如一名餐飲服務員,如果不是立志以后做廚師的話,把精力放在“怎樣做好XX菜”上就不是自己的能力范圍啦。
2.接下來說說比較難的另外兩個特點:屬于本質性的選項和含有深入的假說。可能因為翻譯文的原因,聽完名字的感覺是云里霧里,但如圖所示最終的指向是很明確的,就是——有必要找出答案的問題,這一點相信大家沒有任何異議。
1)屬于本質性的選項,講“人話”就是說這個問題一定是解決某件事的核心和關鍵點。
比如發現“營業額減少”這個現象,就要分析是店鋪減少造成的、還是每一家店鋪的營業額都在減少、還是某一家店鋪的營業額在減少。如果店鋪減少造成的,接下來就可以研究如何增加店鋪;如何每一家店鋪的營業額都在減少,接下來就可以研究市場整體規模縮小還是同業競爭落后;如果是某一家店鋪的營業額在減少,接下來就可以研究是管理者的原因還是周邊環境的變化等等。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三個方向中的每一個方向后邊都是可以展開,也就是確定了一個方向對未來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如果不進行三個方向的判斷,直接進入“下一步”——研究某一個店面管理者原因時,很可能與現實的每個店面都在減少營業額的方向是反的,就算開掉那個店面的管理者也是于事無補。當然,這個過程是動態的,即便根據實際情況,研究了各個店面營業額減少的原因并進行了整改,也是有可能某一個店面的管理者自己本身有問題。
所以,看這個問題是否是核心問題,就要看是否對后續有影響、是否是真實的原因,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2)含有深入的假說,講“人話”就是說要把問題挖得更深,避免只看表面上的問題、陷入剛剛說的假議題,從而偏離方向、浪費精力。
具體如何探索這個“含有深入的假說”作者給出了很結構化的方法:首先是推翻常識,這一點真的非常必要,很多時候我們對身邊發生的事情都習以為常,我自己就吃過虧,有一次向新來的領導匯報工作,新領導對其中一個數字提出了質疑,事后才發現這是一個一直錯下來的數字,因為常常看到也就沒有多想,新領導對照著其他相關數據就很容易的發現了這個問題,當時的感覺真的很丟人;其次是用“新結構”理解所見所聞,其實也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鏈接”,如果“就事論事”不能發現問題的關鍵點在哪,還可以“舉一反三”、“吸收借鑒”相關的內容,看看能不能有所啟發。

說到這,感覺找個好議題真是好辛苦啊,所以終于理解了作者寫在開頭部分的兩個建議:
1.不要煩惱。如果“思考問題”這件事讓你覺得煩惱了,那么就停下來休息一下,因為:第一,這并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第二,急躁之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得不償失。
2.智囊團。很多人會喜歡憑直覺做事或者習慣于還沒有想清楚就開始做,這樣自然是很爽的,但是:如果你想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是管理者,每個決定都有著重要的責任,還是不要太隨意。但是,聽過上邊的表述以后,會發現:即便掌握了結構化、系統化的辦法也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做,這個時候就要一邊思考、一邊請教別人,如果沒有專屬的智囊團,也可以盡可能多的跟別人分享,這樣通過其他的人反饋來辨別自己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確或者也可以從別人的反饋信息里得到些啟發,總之,這些過程還是要進行的。
三、好議題,要講明白。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方法,我知道了什么是“好議題”,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還遠遠不夠。
說回到開篇講的土豆的故事,如果領導只是要培訓小A,他布置工作的方式還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他平時就是這樣布置工作的,他帶領的團隊恐怕很難做出好的業績來,想象一下——指揮官一句令下“沖啊”,但是,到底打哪個山頭,士兵都是靠猜的,猜對的、猜不對的、在原定等的,這樣一團散沙怎么可能攻下目標呢。所以,協同資源實現共同目標,還需要對“好議題”進行加工,講明白到底要攻打哪個山頭。
這個部分的方法非常簡單——凡事都化為“語言、文字”,即便有圖形也要有說明。不要辯解,只簡單粗暴地給出理由——語言、文字雖然也可能有歧義,但是至今出錯最少的思考表達的工具,照做就好。同時,為了盡可能減少歧義,還有些細節需要把握。
1.加入主語和動詞。如果在公司,這句話就可以被翻譯成——責任到人、落實到行到。
2.用where、what、how取代why。不要偷懶,用“為什么”,對于究竟想要弄清楚什么問題的是非黑白并不明確。
3.加入比較句型。比如如果與其說“該加強的是操作性”,不如使用“該加強的不是有關處理能力的那種硬件規格,而是操作性”。是不是更清晰些啦?
四、好議題浮出水面,還需要好素材來支撐。
知道什么是好議題、如何表達好議題,可是這個心心念念的好議題從哪里來呢?剛剛說到智囊團,可是智囊團給出建議也需要你進行背景介紹啊,所以,搜集信息是挖掘好議題的基本功,不得不練習的。這個部分肯定是需要大量實踐的,但是也有技巧,接下來就分享搜集素材的3個技巧:
1.接觸一手信息。對于這一點,我們小學時學過一篇文章叫小馬過河是最能完美詮釋的啦,無論聽老牛伯伯的還是松鼠小松鼠的,都不如自己試試才知道小河對于自己的深淺。所以,盡可能的接觸一手信息更有利于做出獨立的判斷。
2.整合基本信息。一手信息雖然更靠譜但通常也相當的凌亂,因此,需要進一步進行整理,需要特別留意以下三點:數字、信息點和架構。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就是把一手信息里涉及數字、信息點的內容整理出來,然后把它形成一個的結構,這樣加工以后才會發現規律,找到問題的關鍵點。
3.不要搜集過頭或知道過頭。雖然一開始就說了——找到好議題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也千萬不要“過頭”,我們進行這樣的思考的目的是讓“努力”更加有價值,反而陷入更多的精力浪費就得不償失啦。看下圖道理非常簡單,但是衡量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從個人的經驗來看,如果你的投入已經讓你心煩意燥了、如果你知道的知識已經限制你的視野了就是需要停下來的點,大家可以自己再好好體會。

五、好議題出爐啦,快到“碗”里來。
按照上述步驟和技巧實施后,我們期待已久的好議題已經初具模型了,正式把它端出來之前,還需要最后一哆嗦。讓頭腦休息片刻,然后再一次重復剛才介紹的基本步驟、再次接觸信息、與有見識的人討論,如果這個時候遇到信息太充足、甚至搜集過頭、或用于找出議題的智慧不夠的情況,還有下面五個方法可以讓它快速盛到“碗里”
1.刪減變量。這個辦法用于“想多了”的情況,太多因素會造成困擾,實在無法抉擇不如試著放棄幾個變量,世界馬上就會清明很多。比如,世界難題——“中午吃什么”,如果把去食堂、叫外賣、去酒店放在一起確實很難決擇,如果現在外邊霧霾,那就可以舍棄去酒店這個選項;如果心疼外賣小哥那就剩下去食堂一個選項了,接下來就容易多啦。
2.可視化。就是說畫出結構圖或者思維導圖,現身說法,比如關于:好議題的三個特質,由于這本書是一篇翻譯文,實在有些難以看懂,但是當圖形出來以后很容易的發現三個特質可以變成必須解決and可以解決,比看文字要容易理解的多啦。
3.從最終情形倒推。如果實在不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可以先抽離出來,想想到底想要做什么,這也是防止陷入迷茫、陷入精力浪費的好辦法啦。
4.反復問“so what”或則“why so”。豐田汽車公司有個著名的“五連問”,就是說遇到問題要問五個為什么,他們認為這樣才有利了挖掘深入的原因。對于這一點,有著十六年工作經驗的門道姐深表認同,比如我在實施項目考核的時候發現一個員工回答不上來基本的操作規程,這個時候分公司、項目部的人經常的解釋是“這是一名新員工,我們一定加強培訓”,這個時候如果追問:這個員工什么時候到崗、新員工培訓計劃是什么、不知道操作規程的替代方案有什么、加強培訓到底是怎么加強、是培訓方法不對還是員工不重視?顯然更容易發現真正的原因。
5.思考極端的實例。如果看起來都挺正常的,但是就是感覺哪里不對,這個時候可以代入一些極端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會有所收獲。
寫了好長啊,通過好議題,你值得擁有;好議題,認識你簡單又復雜;好議題,要講明白;好議題浮出水面,還需要好素材來支撐;好議題出爐啦,快到“碗”里五個小節,我們分享了發現“好議題”的3個特質、3個技巧和5個方法,大家get到了嗎?是不是可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先辨明方向再采取行動了呢?
如果,你覺得好難啊,我想告訴你的是:不需要邏輯思考的、簡單重復的工作你會甘心干一輩子嗎?就算你想,隨著人工智能的越來越普及,恐怕簡單重復的工作不一定能夠保得住啊。2016年的“阿法狗”打敗李世石舉世震驚,2017年“阿法狗”的升級版Master能夠輕松戰勝了柯潔、古力、樸廷桓、陳耀燁、聶衛平、常昊等棋手,取得了60連勝的驚人戰績,如果說2016年的李世石還可以抗一抗的話,2017年眾棋手們可謂“弱不禁風”。好可怕吧?各種名人名家預言百分之N的職業將被取代,但是,發現了沒有?人工智能的算法也就是運行邏輯是人寫的啊,邏輯思考能力或許是人們使用人工智能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辦法之一呢。所以,練起來了吧!
最后的最后,如果所有的辦法都用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辦法找到關鍵點、找不到出路的話,放輕松,就先當做“該議題沒有答案”吧,也許時機成熟時就可以有辦法呢,事實上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而且這個辦法好高深,不知道人工智能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學會~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04/9783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