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軍作戰思想與作戰原則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空軍作戰思想
美空軍強調制空制無制電磁權的重要作用,要求運用集中控制與分散實施、靈活性與多樣性、輕重緩急順序、協同、權衡、集中、持續等7條作戰原則,通過反航空兵作戰、反航天部隊作戰、戰略突襲、空中遮斷、近距離空中支援、電子戰、航空航天監視與偵察、空運、空中加油、航天運輸、定軌支援、基地防御、后勤保障等活動,壓制和摧毀敵方部隊和C3I系統,奪取和保持制空制無制電磁權,果斷地打擊和破壞敵方的戰爭能力,打贏航空航天戰爭。
1992年3月,美空軍頒布新版AFMI-l號條令《美國空軍航空航天基本理論人正式提出戰役法,將戰爭行動分為戰略、戰役和戰術三組并將其戰略理論、戰役理論和戰術理論分別闡述在AFMI、AFM2. AFM3系列條令中。美空軍作戰理論認為,空軍的作用主要是航空航天控制、部隊運用、力量加強和部隊支援,著重強調戰區戰役計劃、空陸作戰、空海作戰和聯軍作戰,特別關注訓練外國軍隊、向外軍派遣軍事顧問、參與國際維持和平行動、反恐怖、緝毒、武裝護送、搶險救災等非戰爭軍事
行動。
美空軍戰役法指出,美航空航天部隊可能獨立實施航空航天戰役(aerosnace camPaign),也可能與地面部隊協力進行聯合戰役。但不管進行哪一種戰役,空軍指揮官的戰役法實踐活動都將涉及下列四種任務:(1)與作戰部隊指揮官一起決定在何時何地運用何種部隊;(2)為作戰部隊創造條件,提供取得成功的最佳機遇;()根據執行任務的結果和指揮官意圖的變化,及時調整作戰行動;(4)抓住和利用戰斗中出現的稍縱即逝的戰機,于取更大勝利。
美空軍強調航空航天部隊在戰區戰役中的運用,要求空軍指揮官綜合分析敵人的性質、戰爭特點、戰區的位置和可供使用的航空航天資源等因素,找出敵人的作戰重心和戰區戰役的重點,確定航空航天作戰任務及其輕重緩急順序,選用最適宜的攻擊手段去達成戰區戰役目標。美空軍要求空軍指揮官負責戰區中所有航空航天部隊的使用問題,并向戰區司令官和地面部隊司令官提出行動計劃,以確保戰區戰役從使用航空航天部隊中獲得最大的益處。
美空軍強調互補地運用空中遮斷與地面機動,使敵人陷于進退維谷的境地。美空軍認為,應該協調一致地計劃和實施空中遮斷與地面機動,使其互為補充,互相加強。空中遮斷是消滅敵地面部隊的有效手段,能夠遲滯和破壞敵人的機動,使其分散作戰資源。地面機動則迫使敵人要么進行快速運動,要么再增加兵力兵器。而散人的這些反應又為空軍的空中這斷提供了易于攻擊的目標,從而給放方造成進退維谷的局面:如果敵人試圖對付我方地面機動,其部隊必將暴露出來,遭到我方空中這斷的沉重打擊;如果敵人采取措施降低這種損失,其部隊就不能或不能有效地對付我方地面機動。因此,不管敵人采取進攻或防御行動,都將面臨失敗。但能否最終從敵人進退維谷的困境中獲得最大好處,關鍵取決于地面部隊利用敵人困境的能力。
二、空軍作戰原則
1.軍事原則
(1)目標。將軍事行動指向確定的、可以實現的、有助于達成戰略、戰役或戰術目的的目標。
(2)進攻。要積極地進攻,而不是被動地反應,并規定進攻作戰的時間、地點、目的、規模、強度和速度。必須奪取、保持和充分利用主動權。
(3)集中。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集中作戰力量。
(4)節省兵力。在次要目標上使用最小作戰力量,以形成必要的兵力集中;最充分地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部隊。
(5)機動。通過靈活運用作戰力量使敵人處于不利的地位。
(6)統一指揮。在一名指揮官的指揮下,確保對每一個目標的作戰行動的統一。
(7)安全。保護己方部隊及其作戰行動不受敵人攻擊,不讓敵人有可乘之機。
(8)突然。在敵人毫無準備的時間和地點,或以出敵不意的方式攻擊敵人。
(9)簡明。在準備、計劃和實施作戰行動中要避免不必要的復雜性。
2、作戰原則
(1)集中控制與分散實施。航空航天部隊應核由一名空軍指揮官集中控制,以實現有利的協同,建立實際的先后順序,利用其獨特的戰略與戰役機動能力,確保田的的一致性,降低敵對目標的作戰潛力。應分散執行航空航天任務,以獲得有效的控制幅度、靈活反應能力和戰術機動性。
(2)靈活性與多樣性。能將兵力集中在任何地方,能對敵軍兵力的任何部分實施攻擊,是航中航天部隊的特長。應該充分利用而不是損害航空航天部隊獨特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3)輕重緩急順序。使用航空航天部隊的實際輕重緩急順序來自聯合或聯軍部隊司令官同空軍部隊司令官信息靈通的對話。空軍部隊司令官應按照其對戰爭、戰區戰役、交戰所起的作用的重要性使用航空航天部隊,并應特別注意避免將作戰力量轉用于意義不大的作戰行動。
(4)協同。在復雜的空中戰役中,從內部看,航空航天部隊在遂行各項作戰任務時若能互相支援,則會產生更大的作戰效率;從外部看,在聯合戰役中,協同能使航空航天作戰活動加強地面部隊或被地面部隊所加強。
(5)權衡。空軍部隊司令官應綜合權衡作戰時機、必要性、有效性、效率和風險程度等多種因素,慎重使用航空航天力量。
(6)集中。航空航天力量集中使用于某一特定目的最有效。
(7)持續。航空航天力量應能夠持續使用。聰明的敵人可能重建被摧毀的目標,應該計劃對重要目標實施再次打擊。
3.作戰要則
(1)根據目標、威脅和時機,把空軍部隊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加以使用。
(2)同時實施戰略與戰術行動。
(3)控制航空航天環境。
(4)打擊敵方的作戰潛力。
(5)攻防作戰兼顧。
(6)充分利用空中力量對敵造成的心理壓力,削弱其內部凝聚力和抵抗意志。
(7)正確協調使用空軍兵力。
(8)規定防空和空域的統一管制權。
(9)建立有效的C3I系統。
(二).海軍作戰思想與作戰愿則
一、海軍作戰思想
美海軍認為,它將在聯合和聯軍作戰、力量投送、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海軍戰略是國家軍事戰略的一部分,其宗旨是直接和間接地支援陸上戰區的戰役級行動。海軍的作戰行動能否成功,取決于能會與兄弟軍種和盟國進行有效的配合。因此,海軍把重點放在協同作戰上。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美海軍的海上戰略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
現在;l、在作戰對象上,由對付蘇聯為主轉變為應付地區沖突為主;2、在作戰使命上,由爭霸世界海洋轉向維持地區穩定;3、在作戰地域上,由遠洋作戰轉向近岸作戰(對岸攻擊縱深達<?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為了適應這些轉變,美海軍已初步提出了與陸軍作戰理論相協調的海空地作戰理論和海軍一海軍陸戰隊合同作戰理論,使海軍作戰理論朝著與其他軍種作戰理論相互接近與配套的方向發展。
海空地作戰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1)從戰役法的高度明確海軍作戰的目的是支援陸空部隊實現戰區戰役目標。(2)規定海軍支援地面作戰的戰法為:①遮斷襲擊,即使用海軍部隊攻擊和消滅敵軍在海上、空中和岸上的部隊與后勤資源,使之不能影響當前的交戰;②突擊作戰,即使用海軍部隊突擊敵關鍵的軍事目標和戰略重心;⑤實施散前登陸;為后續重型地面部隊進入戰場打開大門;④牽制行動,即使用海軍部隊打擊和壓制敵軍或破壞其機動計劃,與此同時,其他部隊(主要是陸基部隊)實施協調一致的進攻或防御;⑤實施偵察,海軍部隊具有優越的偵察條件,因為它們常常先于其他部隊到達戰區,而且能在其他部隊不能到達的地區實施偵察;③后勤支援,從海上為地面部隊作戰提供大規模的后勤支援,并保衛這種支援活動。
(3)闡明海軍各兵種在聯合作戰中的運用:①潛艇部隊將用來逐行偵察、屏護、掩
護、攻擊與其它特種作戰任務;②水面艦艇部隊用于控制沿海地區,保持和改善戰術態勢;②海軍航空兵用于實施戰場空中遮斷,制止敵地面部隊和后勤部隊的開進;實施中小規模的空中突擊;壓制敵防空配系或電子戰系統;實施進攻性反航空兵作戰等;
(4)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即陸戰隊空陸特遣部隊,用來遂行特種作戰、兩棲襲擊、突擊登陸和岸上戰役戰術作戰任務。
(5)闡述了組織實施指揮的方法:在支援地面交戰時,海軍最好從岸上對所屬部隊進行指揮,即在陸上設海軍部隊司令部,指揮海軍部隊遂行戰區戰役任務。海軍一海軍陸戰隊合同作戰理論認為,為了適應遠征作戰、近岸作戰和聯合作戰的要求,美海軍將采用新的作戰編組——海上遠征部隊。海上遠征部隊由海軍作戰部隊和陸戰隊的空陸特遣部隊按一體化作戰要求聯合組成。它能夠對遠方陸地上發生的危機作出迅速的反應,能在國家需要時從海上集結力量,組成“海空地”特遣部隊送行各種任務,并雄持長期的行動。“合同作戰理論”著重解決航母戰斗群與水面行動大隊的使用問題,強調合同作戰指揮官的統一指揮,但允許下屬指揮官有指揮與遂行受領任務的行動自由,適用于規模較大的海軍遠征特遣部隊。
二、海軍作戰原則
1.軍事原則
(1)目標。根據國家的戰略目標計劃、組織和實施一切作戰行動。
(2)主動。力爭主動,先機制敵,保持海上行動自由。
(3)進攻。積極發揮己方艦載航空兵和導彈艦艇的威力,主動從遠距離猛烈而連續地攻擊敵海上力量。
(4)集中兵力與節約兵力。在敵十分敏感的要害海區集中強大的海、空突擊兵力與敵艦隊進行決戰,同時為確保主力向決定性海區集中而在次要海區采取節約兵力措施。
(5)機動。在海上作戰中經常處于機動狀態,借以隱蔽企圖,創造戰機,向敵方海上力量重心集中兵力,從有利的位置上實施打擊。
(6)突然性。經常實施機動,發揮艦載航空兵與遠程導彈的突擊能力,壓制敵C3I系統,同時多方向展開攻擊,達成突然性。
(7)靈活性。作戰計劃與進攻方案均須十分靈活。能對各種情況作出有效反應。
(8)密切協調與聯合作戰。加強與空軍的合作,保持海、空優勢,保障海軍行動自由和對戰區的海上增援;加強與盟國海軍的合作,充分利用其力量支援美海軍遂行各種任務。
(9)集中指揮與分散實施。戰略導彈潛艇部隊由國家最高指揮當局集中指揮;各大艦隊、海上機動攻擊艦群、特遣艦隊、兩棲聯合特遣部隊分別由戰區總部或聯合特遣部隊司令部統一指揮;艦艇編隊指揮官應擁有更多的決定權。
(10)后勤保障充分。加強自給自足能力,配備足夠的海上
補給、保養與其他勤務艦船,建立強大的海上機動后勤支援系
統,使艦隊具有連續作戰能力。
二、作戰要則
(1)迅速奪取和保持進攻的主動權;
(2)擴大海上監視與偵察范圍,及時追蹤和查明目標位置;
(3)從遠距離上協調實施火力突擊,打擊敵海上和岸上目標;
(4)采取疏開隊報發起海上攻擊;
(5)長時間保持電子與音響靜默,防止敵技術偵察發現已方;
(6)實施欺騙作戰,迷惑敵人。
(7)實施海上電子戰,壓制敵C
(8)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和環境,搶占便于防御的攻擊陣位;
(9)迅速而有效地運用各種海戰兵器,形成密集的突擊火力;
(10)協調配合,互相支援,形成整體作戰力量;
(11)建立和保持有效的作戰指揮與控制;
(12)建立周密、協調的后勤支援。
三、海軍陸戰隊作戰思想
美海軍陸戰隊于1989年頒布了FMFMI-l號條令《戰役綱要入該條令闡述了戰役法的基本思想、戰役的設計與實施、陸戰隊空陸特遣部隊如何實施戰役等問題,正式確立了海軍陸戰隊的戰役法理論。美海軍陸戰隊的戰役法理論充分吸收了美陸軍戰役法研究的成果,也把戰爭行動分為戰略、戰役和戰術三級,把作戰行動分為戰區戰役、戰役、交戰與戰斗四個層次。海軍陸戰隊正式建立自己的戰役法,說明它進一步強調使用空陸特遣部隊/陸戰遠征部隊遂行戰役任務的思想。其理論要點是:
(1)戰區戰役的設計應堅決地將戰區戰役的各種努力全部集中用于實現既定的戰區戰略目的,不能直接或間接地為實現戰略目的做出貢獻的任何作戰行動都是不合理的。
(2)節約的原則要求集中力量針對某個具有決定意義的目標或因幕以便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
(3)戰區戰役計劃必須突出戰略目的,說明能確保達成戰略目的的最終態勢、戰區戰役的總方案和意圖、暫定的戰役階段區分、戰役目標,以及關鍵性支援行動的總方案。
(4)每個戰區戰役要確立一個方向,將各種作戰行動有目的地結合在一起。
(5)戰術行動是戰爭行動的核心內容,但是由于戰術勝利本身不能確保戰略勝利,因而存在一種運用戰術行動的藝術。戰區戰役計劃要巧妙地把一系列必要的戰術行動結合在一起,使其為共同的戰區戰役目標服務。
(6)機動是為了取得有助于完成任務的對敵優勢或影響而采取的兵力部署活動。(7)速度是一種示要的武器,依靠更快的行動速度可以奪取主動權和人右戰爭的進程。除了創建自己的戰役理論外,美海軍陸戰隊從80年代末期起還在其作戰思想中廣泛地引進了機動戰思想以及最能體現機動戰思想的“超地平線登陸”理論。海軍陸戰隊的機動戰思想強調:以破壞敵軍關鍵部分的完整性、打亂放軍計劃和反應機制,使敵陷入被動,粉碎敵軍作戰意志為目的;以將高速機動的部隊迅速機動(集中)到敵意料不到的地點(間隙、薄弱的冀側或后方)實施猛烈打擊為主要手段;機動與火力密切結合,尋求高速流動(非線式)作戰,創造和適時捕捉戰機,以比敵更快的速度積極主動地實施打擊;各級指揮官要發揚冒險精神和主動性,在作戰
中實施靈活的指揮。
“超地平線登陸”作戰理論,設想在機動戰思想指導下,突擊上陸的登陸兵避開放主要岸防體系,從敵視距(40公里)以外,使用各種快速上陸工具,從空中和水面突然向敵發起登陸進攻,敵后垂直登陸與水面登陸密切結合,協同攻擊,及時擴張戰果,迅速奪取登陸場,達成登陸作戰目的。具體要點是:以快速登陸工具從遠距離上威脅敵廣大海岸線,相機在敵岸防薄弱地團登陸;采取各種措施達成登陸作戰的戰役戰術突然性(包括接近敵岸后確定登陸場;從地平線外發起突擊,快速上陸,使敵來不及有效反應;實施欺騙與作動);以多種手段封鎖戰場和實施縱深攻擊,破壞敵岸防的整體部署(包括領先封鎖目標地域;打擊登陸場外關鍵目標;對敵后方實施機降突擊;以較多兵力在敵縱深實施垂直登陸)。
(三).陸軍作戰思想與作戰原則
一、作戰思想
美陸軍不僅強調聯合和聯軍作戰、力量投送和非戰爭軍事行動,而且根據未來戰場將充滿大量的先進武器系統、參戰兵力兵器多、立體性質強、情況變化快等特點,要求合成軍隊指揮官運用主動、靈敏、縱深、協調、多能五條基本原則,在擴大的戰場上利用各種觀察、偵察器材,監視和偵察敵軍的全縱深,利用地面的、空中的、海上和太空的各種作戰手段,綜合運用各種作戰方法,發揮戰斗力的四大要素(機動力、火力、防護和領導),主動而協調一致地在全縱深內打擊和挫敗敵軍。在戰區作戰的戰略指導上,強調火力打擊,即火力打擊后部隊再進入戰斗。在戰役級作戰中,注重把握好頂點、作戰線、力量重心和決定點等關鍵環節。
美陸軍把戰爭活動區分為戰略、戰役和戰術三級,又把戰役級行動區分為戰區戰役( campaign)和戰役(maJOf OpefstiOll)兩個層次,把戰術級行動區分為交戰(bdt-tle)和戰斗(engagement)兩個層次。戰區戰役是指“在一個戰爭區或作戰區為達成戰略目的而實施的一系列聯合作戰行動”,由城區諸軍種聯合部隊或盟軍司令官計劃和實施。戰役由大部隊在~次戰區戰役的某一個階段中采取的若干協調一致的行動組成,由集團軍群、集團軍和軍實施。交戰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戰
斗組成,由集團軍、軍、師和旅實施。戰斗是雙方機動部隊之間的小規模沖突,由師和師以下部隊實施。
美陸軍把作戰活動分為偵察與監視、縱深作戰、近距離作戰和后方作戰;與此相適應,把整個戰場區分為關心地域和作戰地域,作戰地域又進一步區分為縱深作戰地域、掩護部隊和近距離作戰地域、后方作戰地域。在縱深作戰、近距離作戰和后方作戰中,縱深作戰起決定性作用。縱深作戰由空軍、陸軍航空兵、遠程炮兵、導彈部隊以及機動部隊實施,主要打擊敵縱深內那些關系敵方行動自由、作戰連續性、速度、銳勢和防御韌性,以及關系已方奪取和保持主動權的目標。師以上各級都要在打好近戰的同時,周密地組織實施對敵的縱深作戰,營、旅原則上也要實施
縱深作戰、偵察與監視主要是使用各種偵察系統和方法對近距離作戰地域之外關心地域內的敵情進行嚴密監視,查明故作戰企圖、兵力部署和主要行動方向,使指揮官能及早正確地定下決心和采取對策。近距離作戰由軍以下部隊實施,力圖取得決定性戰果。后方作戰是指作戰部隊、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為擊敗敵方而在己方后方地域實施的作戰行動,目的在于保持機動自由和作戰行動的不間斷。
美陸軍認為,“進攻是決定性的作戰形式,是指揮官將其意志強加給敵方的最終手段、”因此,在任何一級戰爭行動中,美陸軍都強調進攻,都強調奪取、保持和運用主動權。美陸軍的進攻作戰分為準備、進攻、擴張戰果和追擊等四個階段,強調靈活運用包圍、迂回、滲透、突破和正面進攻等五種機動樣式,集中兵力打擊敵弱點和力量重心,所有進攻行動都應具有突然、集中、快速、靈活和大膽等五個特點。
美陸軍認為,防御不是決定性作戰形式,不能最終戰勝敵人,而僅能保守地區,爭取時間,制止敵人的占領,挫敗敵人的進攻,但防御也是必要的。成功的防御由反應性行動和進攻性行動組成,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剝奪敵人的主動權。美陸軍強調防御作戰中要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機動防御、地域防御,以及機動防御與地域防御相結合的樣式,并且所有防御作戰均應具有準備充分、打亂敵軍、集中兵力和靈活實施等四個特點。
美陸軍認為,非線式作戰已成為未來的主要作戰樣式。由于軍備控制和削減軍費,美軍的數量將大大減少。同時,戰役級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將大量裝備邪隊。這種情況使未來戰場更加擴大,兵力密度進一步降低,己方部隊翼側和后方將出現較大的空隙。其結果是,戰場更加空曠、更加不規則、更加非線性。指揮它應著眼于用遙感系統而不是用部隊去發現敵人,運用遠程火力和機動部隊實施機動攻擊去殲滅敵人,而不著眼于攻城略地。
美陸軍認為,在未來作戰中應進一步改善機動與火力的關系,才能產生最大的綜合戰斗力。現代武器系統的射程、精度和殺傷力空前提高,戰斗力中的火力作用大大增強。指揮官不僅能夠利用火力封閉己方部署上的間隙地、保護翼側和保障部隊機動,而且還能通過火力大量殺傷和調動敵軍。火力已不再是一種純支援力量,而是一種與地面機動作戰具有同等價值的、全面的和更加“經濟”的打擊手段,在特定的作戰階段或特殊戰爭中,甚至可以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應根據戰場具體情況,使機動與火力保持合理的平衡,協調地運用,才能產生最大的綜合戰斗力。
二、作戰原則
1.軍事原則
(1)目標。每一個軍事行動都應有一個明碉的、決定性的和可以實現的目標。
(2)進政。進攻行動或保持主動權是實現明確的共同目標的最有效、最具有決定性的手段。
(3)集中。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集中使用作戰力量。
(4)節約兵力。在次要作戰地區只分配所需最低限度的作戰力量,以確保在主要作戰地區集中使用足夠強大的兵力。
(5)機動。靈活機動地運用作戰力量,使敵處于不利地位。
(6)統一指揮。為達成共同目的,必須在一名指揮官的指揮下統一行動。
(7)安全。防止敵方獲得意外的可乘之機,減少己方受敵危害或遭敵突然襲擊的可能性,擴大己方的行動自由。
(8)突然。在出敵不意的時間或地點,或以出敵不意的方式打擊敵人。
(9)簡明。切計劃和命令必須簡明扼要,以確保對其有透徹的理解。
2、作戰原則
(l)主動。在遂行一切作戰行動時要有進攻精神,以自己的行動規定或改變戰斗條件。
(2)靈敏。巴方部隊要比敵人行動快、反應靈活,以便奪取和保持主動權。
(3)縱深。作戰行動在空間、時間和力量方面的延伸。通過對縱深的利用,指揮官可獲得有效實施機動所必需的空間、組織實施作戰所必需的時間以及獲勝所必需的力量。
(4)協調。對戰場上的各種活動進行時間、空間和目的方面的統一安排,以便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形成最大限度的戰斗力。
(5)多能、部隊能夠靈活地進行作戰編組,一接到命令便能迅速從一項任務轉向另一項任務,能夠在一切軍事行動領域和戰爭行動的三個層次遂行任務。
3、作戰要則
(1)確保行動的統一。確保內部行動的統一,并促進與支援部隊、境妹軍種和盟國部隊的行勸統一。
(2)預見戰場上;的事態。預測敵方的行動和反應,并預見作戰行動會加何發展。
(3)集中作戰力量打擊敵弱點。掌握敵方弱點,并積極采取措施使技產生新的弱點,迅速而協調一致地把作戰力量集中使用于敵方的弱點上。
(4)指定、保持和改變主要作戰方向。必須指定和保持主要作戰方向,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主要作戰方向;一旦條件發生變化,要不失時機地改變主要作戰方向,并相應地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新指定的主要作戰方向。
(5)堅持戰斗。必須堅韌不拔地堅持戰斗,將主要作戰行動進行到底。
(6)快速運動、猛烈打擊和迅速結束。部隊必須快速地運動,隱蔽地集中;戰斗必須猛烈,以震撼、瓦解和壓倒放軍;戰斗必須迅速結束,以便部隊盡早疏開,免遭敵方有效反擊。
(7)利用地形和氣象條件,采取欺騙與保密措施。
(8)為實施決定性的行動保存實力。
(9)使各軍兵種部隊相輔相成和互相加強。
(10)了解戰斗對士兵、部隊和指揮官的影響。
(四).作戰思想----聯合軍種作戰與聯軍作戰來源:
美軍作戰思想是依據美國軍事戰略制定的,直接服從和服務于美國軍事戰略的需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勢、國家經濟力量和軍事技術等情況的變化,實現其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曾六次調整其軍事戰略。特別是1989年后,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解體、兩極體制結束,世界許多地區沖突 不斷。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了的情況,美國于1992年開始推行新的軍 事戰略——“地區防務戰略”,把“戰略核威懾與戰略防御”、 “前沿存在”、“危機反應”和“重建部隊”作為陵戰略的四大支柱,同時強調盟國團結。
隨著美國軍事戰略的變化,美軍作戰思想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自從1982年美陸軍正式提出戰役法,把戰爭行動區分為戰略、 戰役和戰術三級以來,美空軍和美海軍陸戰隊相繼正式提出戰役法(美海軍已有人開始研究戰役法),承認對戰爭行動的三級劃分, 使陸、海、空三軍的作戰理論朝著相同的方向發展。特別是美國提 出“地區防務戰略”之后,美三軍的作戰理論都強調聯合和聯軍作戰、力量和兵力投送、非戰爭軍事行動等內容,使美軍的作戰理論 有了較大的變化。
聯合軍種作戰與聯軍作戰
一、聯合軍種作戰
美軍認為,在未來戰場上,所有高于戰術級的作戰行動都將是聯合作戰,都將在一體化的聯合戰役環境中,根據戰區戰役計劃,協調運用各軍種的獨特作戰能力,以壓倒優勢從空中、地面、海上和太空向敵發起進攻,以震撼、擊潰和迅速擊敗敵軍。沒有哪一個軍種能夠在戰役層次上單獨作戰,未來的戰役級行動大都是聯合作戰。
美國武裝部隊目前采用的基本軍事原則是九大軍事原則,即:目標、進攻、集中兵力、節約兵力、機動、統一指揮、安全、突然和簡明。但在聯合作戰中運用這些基本原則,針對聯合作戰的特征,又提出了以下具體原則。
1.統一行動。戰爭的勝利要求把所有的行動集中于實現共同的目的。美軍首先在國家一級統一行動。美國總統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幫助下制定國家安全戰略,并運用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情報和軍事力量去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目的。參聯會主席在與參聯會的其他成員協商后,向總統和國防部長提出使用軍事力量的咨詢意見。由此而產生的國家軍事戰略為美軍軍事行動提供戰略上的關注點。軍事戰略要求指揮官了解預定作戰行動所期望實現的戰略目標。因此,明確國家戰略目的、目標和戰略上的關注點是統一行動的基本前提。
國家軍事戰略不僅為在多個城區同時進行重大作戰行動的戰爭,而且為應付與此相似的地區危機,提供戰略上的關注點。在處理地區危機中,通常是一個作戰司令部受到支援,其他作戰司令部提供支援,參聯會主席作為整個行動的協調者協助國家指揮當局指揮作戰。在一個作戰司令部受到支援的情況下,直接或間接使用美國軍事力量都影響到其他作戰司令部和聯邦機構。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十大司令部就有九個發揮了重要作用,第十個也受到了影響。因此,作戰指揮官與支援部隊指揮官的合作,即國家一級的部署和指揮的統一行動,是極其重要的。
2、集中。集中使用軍事力量是最基本的考慮。美軍力求以壓倒優勢兵力作戰,既強調兵力與物資的數量優勢,也強調作戰計劃的質量和運用兵力的技能優勢。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目的明確、又能執行創新、靈活與充分協調的作戰計劃的部隊,可提供決定性的質量優勢。仔細選擇戰略和戰役重點有助于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集中兵力。影響敵戰前部署與戰備和阻止敵從陸上、海上和空中增援作戰的行動,也有助于集中兵力。集中兵力的目的是造成有利的戰略態勢并利用那種態勢,以盡可能少的傷亡和損失迅速贏得戰爭的勝利。
3、主動。美軍在作戰初期可能被迫進行防御作戰肥美軍的行動在實質上應當是進攻性的。要運用聯合部隊的各種作戰能力,去打亂敵人的部署,使之喪失作戰意志和土氣,并最后打敗敵人。要勇于冒一定風險去使敵人失去平衡或取得重大軍事優勢。在任何情況下,否取和保持主動權都有賴于軍人的獨立思考和明智地執行命令的能力。
4、靈敏。靈敏不僅指速度,而且指及瞰思想、計劃、通信和行動快于敵人,就能作出有效的反應。以比敵人更快的節奏作戰,就能擴大己方的選擇自由,剝奪敵方的選擇自由。靈敏在戰爭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級有著不同的含義。但在戰爭的每一級上,陸海空天和水下作戰行動都必須在時間上協調一致,在節奏卜快于敵人。
5、擴展。當軍事上有利時,假如政治、兵力和后勤保障情況允許,應盡可能向全正面和大縱深擴展作戰行動。迫使敵人在廣闊的地域分散其部隊,實際上就是消耗敵部隊,并使敵人的計劃復雜化。在戰役級,陸海空天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聯合作戰能把作戰行動擴展到整個戰區,而不給敵人留下任何安全之地。在戰略級,美國在任何地方使用武裝力量都會在其整個軍事機構中引起反應。不參加當前作戰的指揮官也可能起到重要的支援作用,因為他必須使部隊為直接的卷人做好準備,以應付沖突規模升級或戰場的擴大。
6、保持行動自由。保持行動自由極其重要。在國家一級,要有效地使用外交、經濟、軍事和情報手段來提供行動自由。聯合部隊要采取欺騙措施來迷惑敵方,對作戰計劃嚴格保密,使進攻具有最大的突然性,并有充足的后勤支援、同時,聯合部隊的結構要能力術預料到的情況提供應變手段。但是,現代化的情報技術和新聞報道使作戰的保密和達成突然性變得更為困難。這應引起聯合部隊的充分重視,并加以嚴格訓練。
7、持久。戰略和戰役級的持久作戰可確保作戰的靈敏、作戰行動的擴展和行動自由。“靈活機動的精髓存在于指揮官的頭腦里;靈活機動的實體表現存在于后勤保障之中、”戰略和戰區后勤保障與展開方案是作戰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方案的依據是聯合部隊司令官的作戰計劃和作戰命令,它們受到各軍種和其他支援司令部的支接,并且常常受到盟軍和東道國的支援。后勤保障的標準化(包括展開程序和武器裝備的通用化)將增強聯合部隊作戰的持久性。
8、明晰。現代作戰極其復雜,作戰計劃與作戰行動應該盡可能陳明。他用共同的術語和拜序并且表述明晰是最重要的。當與盟軍~起作戰時,這一點尤其重要。一定要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談,而且要語病簡練、明了。
9、知己。要想有效地進行聯合作戰,就必須清楚地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對所有參戰部隊的能力和局限性作出充分而坦率的評價。在聯合作戰方向,各軍種部隊的指揮官和參謀人員基本軍種的真正專家,要首先依靠他們。聯合部隊所屬的各軍種部隊具有一系列的作戰能力,各軍種部隊指揮官最了解本軍種部隊的獨特作戰能力和怎樣運用這些能力,才有助于實現聯合部隊司令官的作戰日標。各軍種部隊指揮官還應該知道這些能力怎樣才能與其他部隊的能力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幫助聯合部隊司令官、其他軍種部隊指揮官及其參謀人員把各軍種的作戰能力變成聯合
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計劃和實施聯合作戰需要廣闊的視野和廣泛的專業知識.聯
合部隊司令部司令官不僅必須熟練掌握使用本軍種作戰能力的基本原則,而且必須了解使用其他軍種作戰能力的基本原則。此外,他們還必須清楚地知道,為了進行聯合和聯軍作戰,應該怎樣綜合運用這些作戰能力。
10、知彼。了解敵人是一項十分重要但又十分困難的任務。人們一般把了解敵作戰能力作為知彼的重點,但了解敵人的意圖同樣甚或更為重要。敵人的意圖能夠清楚地顯示出敵人的計劃,從而使我們能采取及時而有效的行動,集中兵力摧毀敵作戰力量的源泉和保持行動自由的根本,最終挫敗敵軍。要知彼就需要有獲取各種情報的能力。們聯合部隊列令它通常面臨的挑戰不是收集更多的情報,而是如何組織和揭取出那些最有助于戰勝敵人的情報。把情報和作戰結合起來的關鍵問題是找出和攻擊敵人的“作戰重心”。“作戰重心”存在于戰爭的戰略級、戰役級和戰術組作戰。它有助于聯合部隊司令官在戰略和戰役上明確情很需求的重點(包括識別和保護己方作戰備心)。情報應該及時、客觀、敏感、全面、準確和貼切,應有助于識別和有效地打擊敵力量重心。此外,情報還應該為指揮它提供核實戰果的能力,幫助指揮官了解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
11、以強擊弱。知己知彼就能以己之強擊敵之弱,并逮克將氛己的弱點暴露給故人。這意味著實行一種間接戰略,即避免正醞攻擊而實施包圍機動能更好地利用己方的強點和政方的弱點。關合部隊的多種作戰能力和靈活性特別適合于擴大指神宮的戰役女戰術選擇范圍,而陸海空天和水下作戰行動的有效結合又蚣適于于利用聯合部隊戰法上的多樣性。
美軍聯合軍種作戰還強調:所有地面、海上、空中和太空作戰行動必須以戰區戰役計劃為依據;奪取制空制海電磁權至關重要,必須根據戰區戰役計劃的目的組織陸海空天力量共同奪取;陸海空天部隊司令部必須在戰役一級聯合制定作戰計劃;應陸海空天部隊受領的任務視作整個餓區戰役川、利的組成部分。對于有效地實施聯合軍種作戰具有重大意義;戰役級和個合必根據戰區戰役計劃卓有成效地發揮和協調運用陸海拿大部隊的綜合戰力。在戰區作戰中,各軍種部隊司令部依據這些原則和戰區聯合戰役計劃,組織實施各自的地面戰役、空中戰役、海上戰役以及聯合特種部隊作戰,達成戰區作戰目的。
二、聯軍作戰
美軍認為,在未來中、高強度沖突的戰區中部署美軍時沒有盟軍某種程度的合作和參加是難以想象的。因此,聯軍作戰將成為美軍的一種基本作戰樣式。在歐洲和朝鮮等擁有現成的盟軍指揮機構的地區內,與盟軍緊密合作將是例行的活動。在其他地區內,美軍和盟軍不得不在即將發生沖突的壓力下,甚至在作戰過程中,制訂聯軍作戰的程序和計劃,共同實施聯軍作戰。美軍認為,無論是與正式盟軍還是與臨時盟軍一起作戰,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搞好伙伴關系與互相尊重。美軍應該在平等的伙伴關系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行聯軍作戰。這與美軍聯合作戰中各軍種間的關系相似,但情況更為復雜,因為多國伙伴關系的性質和組成在各種情況下差異很大。在許多情況下,美軍都將主動承擔多國行動的領導責任,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美軍也必須承認參加國都是完全平等的。在其他一些情況下,美軍可能接受一位聯軍司令官的指揮,應該把這種情況視為聯軍作戰的自然現象,加以接受和支持。聯軍的指揮取決于互相信任。這種互相信任來自于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在最廣泛的基礎上考慮問題和尊重彼此間的意見。尤其重要的是,要通過建立友誼來增強互相信任。
2.計劃簡單明確。作戰計劃要簡單,有關陳述要明確無誤。這在聯軍作戰中要比在美軍軍種聯合作戰中更為重要。人做好在多國環境中作戰的準備。為了成功地投送兵力,美軍要求盟國和友好國家在美軍投送途中、到達和展開時給予大力幫助。東道國的支援和盟國相互間的支援應該不斷加強。武器裝備、技術與程序的相互適應性與通用化極為重要。當與臨時盟軍一起作戰時,以前為實現統一的聯軍作戰理論和盟軍裝備的通用化而付出的努力與資源被證明是非常有益的。在海灣戰爭中,北約組織使用的海上指揮與控制程序就被成功地用于非北約國家軍隊。與盟軍一起制定計劃,進行訓練和舉行演習,能大大地促進互相尊重和協同作戰。
3.在所有多國作戰行動中,美軍本身的協作應該成為有力的榜樣。在國際環境中實施聯合作戰更為困難。用)順利協調、高度合作的聯合部隊觀點指導作戰,會使美軍與盟軍的關系更富有建設性。因此,美軍本身有效的聯合行動不僅使其易于適應多國環境中的作戰行動,而且能鼓勵盟軍更多地進行聯合作戰。美軍在計劃和實施聯軍作戰時的主要考慮事項是:l、實施統一指揮和控制。由聯盟中的各國領導人共同任命的盟軍最高指揮官或總司令實施統一指揮和控制,各國通常仍指揮各自的部隊,但要交出部隊的作戰指揮權或控制權。在使用獨立的情報系統的基礎上組織聯軍情報信息機構。各盟國通常為支持本國政策和軍隊而使用獨立的情報系統,但各國收集的與作戰有關的情報必須轉交聯軍的情報中心,以便共同使用。3、加強協調。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參戰國部隊的強點,同時彌補相比之下顯得薄弱的環節,在分配任務方面要充分考慮各盟國部隊的特殊能力。4、組建聯軍后勤參謀機構。軍隊的后勤支援一般由各國負責,但盟軍司令官必須有權協調對公路、鐵路、港口和機場之類設施以及某些軍用物資的共同使用,因此應盡早建立聯軍后勤參
某機構。
非戰爭軍事行動
美軍認為,在當今世界上,和平與戰爭的界限已變得模糊不清,因為軍事力量在技術上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和國際關系的革命性變化,已使得一個國家可以運用軍事手段去實現許多政治目的而無需進行戰爭。美國尋求在穩定的國際環境中,通過和平地進入自由市場和獲取資源,來實現國家利益。這就要求美軍通過非戰爭軍事行動來維護和實現美國國家利益。
美軍認為,非戰爭軍事行動主要包括:國家援助、安全援助、人道主義援助、搶險救災、訓練外國軍隊、向外軍派遣軍事顧問、維持世界和平、反恐怖、緝毒、武裝護送、情報的收集與.分享、聯合與俄軍演習、顯示武力、攻擊與突襲、撤離非戰斗人員、強制實現和平、支持或鎮壓暴亂以及支援國內地方政府等。
美軍強調,不管非戰爭軍事行動是在主動的戰區戰役之前還是之后進行,或是在有名無實的和平環境中進行,都必須仔細考察一切可能的后果,否則,就會帶來不確定的結局和失敗。“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勝利比戰爭的勝利更難以捉摸。如果僅為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忽視長遠的目標和后果,美軍所采取的迅速而有效的行動就可能使局勢更加不穩定。”
力量投送
美軍認為,在新的國際環境中,美國的敵手不再是單一的和一分明確的,地區性應急作戰將成為美軍未來作戰的常規。90年代及其以后的陸軍規模將縮小,并且主要部署在美本上,不能Z通過前沿部署來遏制戰爭,而只能通過前沿存在,即從本上或前方基地向世界上任何一個危及美國利益的地區快速投送兵力并迅速形成戰斗力,來達成國家的戰略目標。因此,力量的快速投送已成為美軍未來對外作戰的前提和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
力量投送包括預見作戰的條件與環境、動員、先期部署、進入作戰地區、實施戰區作戰、重新部署、重組部隊和復員等一系列行動,陸海空三軍都在力量投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陸軍部隊的編制、結構和武器裝備必須適合于快速投送;空軍必須具備快速運送大量輕型陸軍部隊的能力;海軍則必須具備大量快速運送地面重型部隊和重裝備、保護己方海上交通線、實施遮斷襲擊、支援地面作戰、兩棲登陸和空中作戰的能力;海軍陸戰隊必須具有投送較重型部隊和在海灘強行登陸的能力,既可以獨立作戰,又完全可以增援最初抵達的陸軍輕型部隊,加速部隊的集結。為
達此目的,要求美海空軍擁有足夠的戰略海、空運工具,要求地面部隊在編制體制、裝備方面更加適合快速投送,并不斷健全和完善快速投送的制度和程序。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6/40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