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的焦慮、困惑不但與子女有關,同時也與自身的社交相關。生活中,老人們總會感覺到自己跟不上潮流,被兒女“嫌棄”。這些失落的瞬間不斷疊加,便增長了老人的失落和焦慮感。然而社會發展的步調不會因為老人感覺跟不上就減速、或者停下,老年人也無需拼命追趕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自己做的事,多結交點朋友,多培養點興趣,多“自我”一些,老年生活也照樣能過得很精彩。
“信息社會”日新月異
中國人有句老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簡單理解就是,老人的生活經驗和處世哲學可以給后輩提供幫助。在信息更迭如此快的現在,老人的經驗依舊難能可貴,但也常會有“老馬不識途”的失落感。
人類社會歷經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今天的信息社會。在農業社會,繁重的家務勞動,需要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是“聯合家庭模式”。這個家庭中,有好幾代人,每個人都會被分配好各自的工作,要種地、要洗衣、要做飯……別說幾年如一日,那時的生活,幾十年都如一日。社會發展緩慢,生活節奏、模式很少會改變。那時,“經驗”比什么都重要。老人生活經驗豐富,自然說話就更有分量,老人的經驗之談可以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更重要的是,曾經的“經驗社會”變成了現在的“信息社會”。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變成了三年一個代溝。子女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父母不是不想幫忙,而是幫不上忙。層出不窮的網絡用語,讓聊天都需要“解碼”。
漸漸地,老人自己也會感覺脫離社會,特別是七零、八零后的父母輩,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如今又大多夾在子女與孫輩之間,兩代人在教育、生活理念上的沖突,成為了家庭矛盾的中心,老人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疲憊,也讓他們開始焦慮,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隔代教育的尷尬
老年人退休在家后干什么?大部分可能都在給子女帶孩子。孩子,連接和強化著兩代人愛的紐帶,也引發了兩代人的矛盾。原本相安無事的生活,因為多了一個孩子突然就變了樣。
姚女士苦著臉搖搖頭說,自己和母親的感情一直很好,但自從母親來給自己帶孩子,氣氛就變得異常緊張起來。在她看來,母親帶孩子非常辛苦,自己也很感激。但有時候母親的敏感神經也讓她哭笑不得。她記得非常清楚,有一次下班回家,由于工作遇到了一些阻礙,在公司里被老板劈頭蓋臉罵了一頓,自然心情不好。回到家,她也沒多話,只是默默回到房間,放下包想著怎么把工作盡快解決。母親看她回家也沒什么心情,還拉長臉,就不太樂意,以為女兒對她不滿意。
“我媽認為,我每天開開心心出門上班,而她就要在家幫忙看孩子,非常累。我還有什么不滿意要給她看臉色。”姚女士百般無奈,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差點就和母親吵了起來,但想到母親帶孩子也很辛苦又把委屈忍了回去。
類似這樣的小事,無處不在。姚女士也知道,自己和母親溝通太少,有時候難免會有誤會。母女兩個人坐下來慢慢談,大部分生活瑣事引起的矛盾都可以化解。唯獨孩子的教育問題,姚女士希望母親不要插手。老年人有時候會比較溺愛孩子,也總會用“你小時候不也是這么過來的”來反駁子女的各種不滿。然而,社會是在發展的,幾十年前的那一套早就已經過時。很多生活習慣或許還能磨合,但在教育問題上,老年人要試著放手。
事實上,老人幫忙帶孩子本就不是義務,大可以撒手不管。但老人們也深知兒女工作辛苦,不想再增加他們的負擔。原本好心好意,大家都能其樂融融的事,萬萬不必因為沒掌握好“度”而變得劍拔弩張。凡事都沒必要對著干,擺正自己的位置,試著與生活講和,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老年人社交被忽視
專家指出,老齡化社會已經來臨,老年人的社交生活必須要得到重視。老人退休之后,不可能整天待在家,有些老人會替兒女帶孩子,但這也并非老年生活的全部。要知道,孩子也是一眨眼就長大了。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自己的朋友。 如今小區里都會有一些室外的鍛煉場所,可以讓人抬抬腿,伸伸手,但少了一些可以讓老年人聚一起曬曬太陽;聊聊天的;圍在一起的椅子。如果社區能有這么一個意識,給老年人開辟一些社交空間,想必也能深受歡迎。
有關養老問題,國內外有一些差異。在國外,老人到了一定年齡會去養老院。當然,沒有子女在身邊陪伴的確會感到孤寂,但這也是社會飛速發展所產生的“無可奈何”。在中國,養老院給人的感覺更加孤寂,老人自己愿意去的不多,即便有,很多兒女也不會答應。在我們的觀念里,把老人送去養老院也屬于“不孝”的范疇。如何照顧父母?是不是要去養老院?這些問題,只要雙方商量好,能接受,本身并沒有對錯。
新聞里經常會說,某某人放棄了高薪,回家陪伴父母。這的確很感人,但不能以此作為評價兒女是否孝順的標準。現今的社會壓力頗大,很多年輕人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拼,年邁的父母在老家日夜盼望著孩子能常回家看看。父母的思念是人之常情,但兒女工作也的確忙碌,再加上兒女可能也已經成家有了孩子自顧不暇。即便身處同一城市,兒女工作成家之后,也未必能每周回家看望。
因此,專家建議,老年人需要有一些自己的生活圈,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樂此不疲的充實生活中,自得其樂。而作為子女,也要記得,即使沒有時間常回家看看,也要盡可能抽空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聊聊家常。
“文化養老”跟上潮流
老人們辛苦了一生,退休并不是結束,而應該是新的開始。老年人年輕時辛苦工作,或許自己有點興趣愛好,但因為工作、生活的原因無法投入,那退休后的時光就大可以把自己的興趣撿回來。還有些老人,可能原本并沒有太多興趣,那也沒有關系,退休后時間多了不少,可以慢慢培養。
現在也有很多老年大學,老人可以去那里學習一下新的東西,培養一點興趣愛好,在興趣愛好中,感受生活的樂趣。
陳女士已經70多歲,退休十幾年。在這十幾年里,她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帶著退休后新買的相機拍了很多美麗的照片。最近還學著用剪輯軟件做了一段小短片,用上了那么多年拍的照片,還給短片配上了喜歡的音樂。她說,這都是兒子周末抽空幫她下載的軟件,簡單教了她如何使用,有不清楚的地方她就自己上網查。“點錯了、沒做好都可以重新來過,無所謂,就自己玩玩。”陳女士對自己剪輯的小短片很滿意,傳上朋友圈后,獲贊無數。
在她看來,自己的生活還挺多姿多彩。子女工作很忙,孫子、孫女很小的時候有幫忙帶過一陣,后來送了幼兒園也就沒他們什么事。兩個人結伴時不時參加一下同學會,偶爾跟著老年團出國轉一圈開開眼界。
閑來沒事的時候,陳女士還去老年大學學畫畫。沒學之前不知道,學了之后才發現自己還挺有“天分”。越畫越有興趣,家里沒少添置繪畫工具。畫完掛在家里,有些特別滿意的作品還特地搞了畫框裱起來。偶爾社區里也會辦點展覽,陳女士也是不在話下積極參加。對她而言,生活從沒有因為退休而變得黯淡,而是更加熠熠生輝。原本醉心于工作沒能好好享受的生活,在退休后都找了回來。
在專家看來,陳女士的這種生活就是“文化養老”的典型,是值得大家學習的。雖然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但生活本就需要自己積極起來,才會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當然,生活中也有很多老人對琴棋書畫沒有太多的興趣,但又想找點事做,不希望自己與社會脫節。這時候,做志愿者也是不錯的選擇。社區、街道經常也會搞點活動,老人閑時去做一些志愿活動,幫忙張羅張羅也挺好。志愿者是一種不求物質回報的行動,老人在做完志愿者之后,也能有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能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對于退休在家的老人而言,這也是很好的心理調適。
生活中,老人們總會感覺到自己跟不上潮流,被兒女“嫌棄”。這些失落的瞬間不斷疊加,便增長了老人的失落和焦慮感。然而社會發展的步調不會因為老人感覺跟不上就減速、或者停下,老年人也無需拼命追趕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自己做的事,多結交點朋友,多培養點興趣,多“自我”一些,老年生活也照樣能過的很精彩。
都說,老人和小孩一樣,都需要陪伴。作為子女,空閑時就給父母講點新鮮事,聊聊八卦和家常吧。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li/20170116/8830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