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中國遠征軍

  入緬初期,因補給充裕,遠征軍軍紀不錯

  遠征軍出國之初對紀律三令五申,加上后勤保障還過得去,所以軍紀不錯。在國民政府方面,組建遠征軍赴緬作戰之初,出于國家形象和爭取英美援助等因素的考慮,還是非常注重軍紀與安撫當地民眾這兩件事的。比如,入緬前對遠征軍士兵再三強調軍紀:不準搶老百姓東西,不準調戲、奸淫婦女,違反者輕則打屁股、關禁閉,重則槍斃;要尊重當地民風、民俗,要保護佛教,尊重佛規,士兵進寺廟時脫帽脫鞋,在路上遇到僧侶,“或回避,或鵲立路旁”,對和尚的請求均注意采納等等。

  在士兵方面,出發之前,遠征軍政治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加上老百姓們殺豬宰羊犒勞他們,使他們感到出國遠征乃無上榮光,自感“不能丟中國人的臉”,加上此時軍需物資供應尚比較及時,士兵無需為生計發愁,因此遵守軍紀較為自覺。

  在緬甸方面,遠征軍所到之處華僑到處寫彩色標語表示尉間和歡迎,如“出國遠征,宣揚國威”,“入緬遠征,無尚光榮”等等,有的華僑團體還委托專人招待過境部隊免費喝咖啡,抽香煙,吃面包茶點等等。熱情如此,使得士兵倍感自豪和光彩,自然不愿做有損遠征軍名聲的事情了。

中國遠征軍

  正是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遠征軍入緬之初軍紀不錯,沒有騷擾百姓的事情發生。即便士兵有些七葷八素的想法,懾于軍紀,也都壓制下來了,比如孫立人麾下士兵李正剛回憶說:“仁安羌戰后就輪流讓部隊到無敵區稍作休整,在休整中,昨日還只想著去死,去拼搏求生,才從死亡線上掙脫出來的弟兄們,而今一個個只想老婆,只想女人。

  營房里七嘴八舌大開五葷,尋求刺激。談日軍的‘慰安婦’,盟軍的軍妓,還有的擺葷龍門陣逗樂子。戰地笑談有葷的,也有素的,葷的居多,是大家喜聞樂道的內容,大家想歸想,說歸說罷了,在駐地婦女面前從沒違犯軍風軍紀的。因部隊在出國門之際,上級就宣布了好多條紀律,其中就有‘調戲、奸淫婦女者,輕則打屁股、關禁閉;重則槍斃’等禁令。”連英軍統帥亞歷山大也承認:“華軍在緬紀律甚佳。”

  但遠征軍從入緬開始便與緬甸人產生了深深的隔膜。盡管國民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注意改善遠征軍與緬甸當地民眾的關系,遠征軍士兵做的也不錯,但由于緬甸人“仇恨英國人,認為中國軍隊是幫助英國人的,也就不是好人”,因而除了華僑、英國人、印度人對遠征軍充滿熱情外,其他緬甸人則對遠征軍充滿了敵視和畏懼。

中國遠征軍

  據時任第5軍第200師第598團團長的鄭庭笈回憶說:“因語言不通,我們根本不能和緬甸人民接近和交談,緬甸人民看到軍隊一到就逃走一空。第200師到達同古時,已經看不見緬甸的人民了,后來軍隊所經過的地方都是如此。”由此可見,遠征軍與緬甸當地人的隔膜不可謂不深。此外,遠征軍的一些安民措施也無意之中加深了緬甸人對遠征軍的反感。

  比如孫立人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時,在曼德勒全城都貼起了用中英緬三種文字印制的布告:“……本司令奉命衛戍是問,保此土,安斯民,職責所在,茲特與全城民眾共約四事:一、放火者殺無赦,二、殺人越貨者殺無赦,三、充當敵人間諜偵探者殺無赦,四、造謠惑眾擾亂治安者殺無赦。此外一切善良民眾僧侶人等之生命財產均在本司令保護之列……”(孫克剛《中國遠征軍在緬北》)剛進城便來了四個“殺無赦”,盡管為了維護治安實屬無奈,但也必然會激起緬甸人更大的敵意,刺激了他們之后更加賣力攻擊遠征軍。

  遠征軍不斷受到緬甸民眾的攻擊,出于無奈不得不采取一些自衛措施。緬甸人的敵視不久就轉化成了軍事攻擊,這種攻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幫日軍刺探軍情,給日軍帶路以及破壞交通等,比如時任第5軍第96師師長的余韶后來回憶說:“1942年4月10日,第96師政治部上校副主任曹世清,在契卡納西邊鄉村破獲一個德欽黨組織,為首的是平滿納某喇嘛廟的長老。

中國遠征軍

  他的手下人已供稱:”我們就從事刺探中英軍隊情形,報告日軍。在中英軍的側后方擾亂或破壞交通,放火并替日軍帶路。我們還有日軍給的步槍和炸藥。“我軍聽了供詞后,乃命其繳出槍彈,竟答稱:”已到你們軍隊側后游擊,擾亂去了,但只是放放冷槍,或捉你們單獨行動的人。“緬奸在我軍側后放槍、放火、破壞交通等擾亂活動,曾發生多起,足見他們的口供屬實。”該師第288團第1營營長陳啟鑾也回憶說:“我們在平滿納構筑工事時,常常發現一些人窺探陣地。

  在發現這種情況的當天或第二天,我們就會受到敵機的轟炸。這就使我們警惕起來。以后凡發現窺探或形跡可疑的人,就進行跟蹤,他們總是進入寺院。我們對那些有確實證據的便予以扣留。經過審問,證實了寺院是他們的據點。我在戰場上,還曾捉到一個帶有手槍的和尚,他繪了我陣地的地形圖。這個人當日軍向我陣地猛攻時,他卻大聲吼叫,我就把他槍殺了。以后我們向北部總撒退時,還遇到緬奸破壞鐵軌,使我們的列車出軌,造成六十多人的傷亡事故。”

  另一種是直接攻擊遠征軍,比如仍據余韶回憶說:“一日入夜后,德欽黨十余人偷至第二八六團陣地,破壞鐵絲網,被我預設警鈴察覺,立被擊退。旋又化裝成難民,乘牛車四輛,企圖混入我陣地,亦被悉數擒獲。又有一部爬至第二八七團第二營陣地邊緣,裝鬼叫,聲如啞獐。適該營營長林獅巡查至此,大聲喊道:‘那是日本鬼子,快打、快打!’守兵一開槍,即聞一陣沙沙之聲,滾向亂草坡下去了。遺尸三具,均為緬人。”

中國遠征軍

  不獨96師如此,孫立人的新38師也不能幸免,據孫克剛回憶說:“新38師西撤印度時,到達清德溫江(今稱欽敦江)東岸渡口的旁濱時,旁邊已經布滿了緬民的探子和日軍便衣隊。……在孫將軍渡河后還不到一刻鐘,剛才的老百姓都一律換上白衣跟敵人的便衣隊混合起來,向我掩護渡河的部隊襲擊,幸而我軍事先已有周密的戒備,部隊渡河迅速,不然全師便將混亂不堪。”此外,向印度方向逃難的難民們還發現,緬甸人在所有的井中都投了毒,燒毀了所有的渡船。

  緬甸人的這些敵對行為,對遠征軍十分不利。對此,遠征軍后來為了自衛起見,也顧不得之前的軍紀了,比如緬甸人化裝成難民接近遠征軍時,遠征軍便會派部隊驅散這些人,余韶說:“某日,劉憲文打電話說:‘有幾百老百姓扶老攜幼,要進入我陣前的大村莊來,政工人員勸阻不住,已進入村莊了,怎么辦呢?’我問他們后面有無敵人,劉說:‘后面森林蔭蔽,看不清楚。這明明是同古、劉威的故事重演,再勸不聽,我就開槍硬打。’我說,只好如此。一個小時后,劉憲文派部隊驅逐偽裝的難民時,其中竟有數人向我投手榴彈,森林里亦有敵向我射擊,他們紛紛向敵方奔去,然已斃傷數十人矣。”

  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潰敗過程中,部分遠征軍部隊禍害百姓。宋希濂說:“張軫所部潰兵大多是幾十人或三五人一群,到處搶劫,弄得雞犬不寧。”入緬作戰初期,盡管時常受到緬甸人的攻擊,但遠征軍的軍紀總體說來還是不錯的。然而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之后的大潰退中,因為缺吃少穿,軍紀就無法維持了。

中國遠征軍

  潰兵禍害老百姓成為家常便飯,比如據時任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的宋希濂講:“散兵都是從緬甸潰退回來的,三五人一群,也有幾十人一群,大多紀律廢弛,跑到鄉村里亂搶食物,也不給錢,甚至隨便拿老百姓的東西,還有任意放槍的,弄得鄉村驚慌不安。這項收容工作十分重要。我又迅即從昆明調來了幾十名干部,分別在保山、永平、下關一帶進行收容,嚴禁他們再向東去,先后收容了幾千人和許多武器。”

  第11集團軍作戰參謀楊肇驤在回憶中也曾講到:“從緬甸退回來的潰軍,因無人指揮,失去掌握,他們三五成群,數十成伙,到處亂竄。軍紀廢弛,無以復加。他們逢村吃村,逢寨吃寨,到處向居民勒索飲食。有的到處放槍,恐嚇老百姓,弄得雞犬不寧。有的把槍枝子彈也賣掉。一些很壞的士兵,還沿途奸淫婦女。不少歸國華僑,也被亂軍搶劫侮辱。

  從中甸、維西退回的部隊,也是十分狼狽,大部分士兵把槍枝子彈賣掉,沿途拉夫封馬,要糧要草,紀律廢弛。”就這樣,從緬甸一路向國內逃難的華僑,本就饑寒交迫,再被潰軍搶劫,身上僅有的一點金銀首飾也被搶光,悲慘之極。不但直接回國的遠征軍紀律敗壞,退往印度的96師潰兵禍害也不小,據史迪威的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介紹:“本來在緬北通向印度的道路上有3萬多印度、緬甸難民在逃亡,對道路和沿途的食物供應壓力很大。

中國遠征軍

  第五軍撤退很快就趕上了難民的隊伍,這樣道路和食物的情況就更加惡化。沿途發生了96師士兵搶劫食物、打死難民和緬北克欽村民的情況,這和紀律嚴明的新38師進入印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潰兵不僅對老百姓和難民下手,為了吃的,甚至自己人也產生了內訌。比如杜聿明率部進入野人山后,因為缺糧,許多人為了爭奪一口食物而大打出手。由于軍官監督并禁止士兵私分食物,因而互相火并和軍官失蹤的事件層出不窮。

  還有不少官兵忙著發國難財

  除了潰兵作亂外,有些上層軍官和靠近中緬邊境的阻擊部隊趁著遠征軍潰敗,士兵、華僑、難民向國內撤退之際,竟然發起了國難財。據楊肇驤回憶說:“在破壞惠通橋的前后,有的部隊于阻擊日軍的同時,熱衷于個人發財,擄掠車上的公私財物。一般士兵多半擄些香煙、食品、內衣、毛巾、襪子、電筒、電池之類的日用品。排連長則擄掠布匹、毛呢、化妝品和日用百貨,營團長師長還大量擄掠五金、電料,汽車零件等貴重物資。

  這些物資被運到保山、下關乃至昆明去出售。當時軍中普遍流行著‘張百萬’、‘李千萬’等渾號,互相以發財來夸耀。”如此種種,怎不讓人痛心!當然,也有部隊仍秩序井然,比如孫立人的38師和戴安瀾的第200師并非所有的遠征軍都已經成了散兵游勇與民爭食,仍有些部隊軍紀森嚴,秩序竟然依舊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新38師,在東撤印度途中建制仍在,并沒有潰散。

中國遠征軍

  孫立人此時又下達了一道命令:“每到達休息及宿營之地點,師特務連各團特務排須嚴密巡邏,遇有攘取民眾財物之官兵,應即就地槍決,以正軍紀。”(薛慶煜《孫立人將軍傳》)因此新38師所過之處,并沒有搶劫百姓的情況出現,反而救起了不少難民。另外據楊肇驤介紹說:“從滬水撤退回國的第200師,尚保持建制,算得是敗而不潰。”盡管此時戴安瀾已經犧牲,但200師也并未出現嚴重違反軍紀的事情。

  敗退中的中國遠征軍

  整訓和反攻期間駐印軍軍紀不錯,但云南遠征軍情況復雜。駐印軍由于衣食無憂,加之國府嚴禁遠征軍士兵與印度人來往,軍紀很好。應該說,從退到印度開始整訓直到反攻緬甸取得勝利這段時間里,駐印遠征軍的軍紀一直是不錯的,這主要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駐印遠征軍士兵與印度人的接觸不多。遠征軍一到印度,國民政府就“嚴禁駐印中國官兵干預或參與印度內部一切政治活動,嚴禁中國官兵與印度人民接近和往來”。同時,印度人本身也不愿與中國士兵來往,甚至看不起遠征軍士兵,據當時在遠征軍服役的黃仁宇回憶說:“我們在藍伽營地時,英軍謹慎觀察我們,擔心民族主義旺盛的中國人會有新的舉動,重新點燃當地人的民族主義情操。其實,這個顧慮是多余的。

中國遠征軍

  我們唯一接觸的印度人,就是在營區流浪、白天睡在樹下的賤民階層。我們才到達,軍中的廚師就立刻雇傭他們。懶散的廚子讓他們整理廚房,洗碗盤,用剩菜當工資。從此以后,依照印度教的正統習俗,我們已經里里外外被賤民污染,毫無翻身的可能。在軍營的裁縫店中,偶爾可以看見服飾奇麗的印度婦女,但她們看都不看我們一眼。”

  二是駐印軍待遇很好,衣食無憂。黃仁宇在其回憶錄《黃河青山》中寫道:“多年后,我讀到西方作家寫的文章,指出在訓練營中,我們多么感激享有物質上的福利。這話既對也錯。最滿意的當屬戰地軍官。排長和連長不用再擔心士兵會脫逃,他們都吃飽穿暖,身體健康。軍官不可能像我在云南時一樣煩惱:當時一名士兵眼睛發炎,第二天整排士兵的眼睛也跟著紅腫,淚眼婆娑;腳上的壞疽永遠好不了,因為雨天時必須不斷踩在泥濘路上。

  衣著方面,我們配發到印度式的陸軍制服。后勤部隊的軍官會定期收走穿舊的制服,送到營本部,換取新衣。”駐印軍的伙食也很不錯,主食一般是面包、大米和罐頭,還有各種各樣的肉類特別是牛肉,這種條件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身在異域的遠征軍士兵當然不會做什么違反軍紀的事情了。

中國遠征軍

  當反攻作戰打響后,為防止士兵違反紀律,遠征軍所到之處都與緬甸村落保持一定的距離,據新1軍參謀長史說回憶:“軍隊行軍作戰,都不進入居民地宿營(在野人山沒有村落,在密支那以南,有村落,也很少進入)。

  我們用空投補給品的降落傘搭成帳幕住宿,所以軍隊所到之處,山嶺上都是紅紅綠綠的帳幕。”此外,如果真有違反軍紀的行為,駐印軍也嚴懲不貸,比如新1軍老兵葛其回憶說:“一個姓曾的連長就因為搶了當地居民的珠寶,被孫立人槍斃了,這是孫立人唯一的一次槍斃人。”正因為如此,駐印軍的軍紀一直都不錯。

  駐滇遠征軍雖然嚴格要求,但違反軍紀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國內接受訓練和發起反攻的遠征軍部隊,對軍紀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比如當時規定軍隊不許拉老百姓的耕牛,違反了是要槍斃的;老百姓的東西要買了才有得吃,而且要按人家定的價,不能強買強賣;住在村子周圍,不能偷拿老鄉的東西等等。為了嚴查軍紀,遠征軍還設有糾察隊,專門檢查部隊的風紀。

中國遠征軍

  應該說,當時的中國軍隊整體上還是比較守規矩的,比如據中國遠征軍預備二師四團二營的士兵陸朝茂回憶說:“訓練完畢,部隊向怒江東岸集結,過滄江(瀾滄江)的時候,一個苦人家在江邊賣梨,五分錢一個。我買一個梨,人家給他兩個,我不要!反攻將要開始,部隊要從駐地開拔的時候,連長把村民們請到一起問道:駐了幾個月,村子里雞、鴨、豬、牛、羊可有丟過?百姓們說:沒有丟過。連長還不放心,又去詢問了鄉長、保長、甲長。”有些士兵自己也很注意言行,比如遠征軍老兵李明順回憶說:“反攻時物資供應不上,飽一頓餓一頓,一頓只能吃一小碗洋芋,有時吃生包谷,有時這些也撈不到吃。……盡管這樣,我們也不敢亂拿老百姓的東西。

  正因為良心好,我才能活到現在,不然也早死了。”有些軍官對軍紀的要求甚至苛刻到了變態的程度,比如據遠征軍老兵吳昌銑回憶說:“軍長王凌云痛恨軍人偷老百姓東西到了絕不容忍的地步。有一次他坐汽車下部隊視察,看見路邊田間士兵遠遠地蹲在田梗上偷紅薯,軍長一聲:停車!甩手一槍就打死了。他叫衛兵過去摘符號通報全軍,衛兵回來報告:軍長,他沒偷紅薯,是在拉屎。”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違反紀律的事情出現。比如據高黎貢山腳下一位當年的甲長田樂回憶說:“遠征軍反攻時,一位負責供給的司務長下山采購,看到老百姓家的一頭大黃母牛,沒付錢就把牛拉走了。那位司務長牽著牛路過師部的時候,被師里的糾察隊攔住了。盤問之下,司務長拿不出牛主人簽字畫押的采買單,被帶到了葉佩高師長面前。

中國遠征軍

  當時的規定是軍隊不許拉老百姓的耕牛,違反了是要槍斃的,這個規定都向老百姓宣傳過。葉師長說要槍斃。后經田樂等人求情,師長讓司務長上前線打日本人去了。師長把錢給了牛主人。”另據楊會昌回憶:“遠征軍一名叫普應昌的散兵,抗日他不出力,在回歡、高橋等地無惡不作,搶奪民財,強奸民女,燒毀民房9幢,為了向上級報功,將蠻告村陳恩榮和邦邁線打壩寨番某雙耳割下,冒領軍功,楊顯貴將此事報告給司令部后,司令部立即答復:‘此人以民為敵,地方可就地處決。’楊顯貴領40余人,將普應昌槍斃在蠻告青巖地。”盡管這樣的違紀行為層出不窮,但與別處國軍相比,遠征軍的對軍紀的處理相對比較公正,因而并沒引起太大的民憤。

中國遠征軍

  還有一些違紀行為如今聽來讓人頗有些心酸,比如據遠征軍老兵吳昌銑回憶說:“當時遠征軍士兵最愛偷駐地傣族穿的簡裙,偷回去撕成布條打草鞋,軟軟的穿著上戰場。”身為連長的吳昌銑也偷過東西,他“專門派班長帶著兵去山上打狗,回來燒給新兵吃。在那地方沒有野狗,老鄉的狗跑上山就被當兵的打死,鄉長告狀告到師長那里。師長把他拎去罵。他說:別人接新兵都挑,就我不挑,挑剩的全在我們連,打狗給兵吃都是為國家好。”這些并非傷天害理的小偷小摸雖然的確是違反了軍紀,但細細想來,還是可以理解的。

  異域驅敵,遠征軍并非圣人,軍紀好壞也因人而異,因處境而異。期間種種無奈,皆可報以同情之理解。但無論如何,如潰兵搶劫禍害百姓之事,終須正視,不可回避。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029/17520.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