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潛航器:在歡呼的時候被忘了這正是中國海軍的短板
周明
摘要:12月15日下午,中國海軍一艘救生船在南海有關海域發現一具不明裝置。為防止該裝置對過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員安全產生危害,中方救生船采取專業和負責任的態度,對該裝置進行了識別查證。經核查,該裝置為美方無人潛航器。中方決定通過適當方式移交美方。那么無人潛航器到底是個啥玩意?對于保障海洋權益又有什么作用?
圖1:海洋測量船正在釋放無人潛航器,無人潛航器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裝置?
美國有些氣急敗壞
12月17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答記者問中提到,12月15日下午,中國海軍一艘救生船在南海有關海域發現一具不明裝置。為防止該裝置對過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員安全產生危害,中方救生船采取專業和負責任的態度,對該裝置進行了識別查證。經核查,該裝置為美方無人潛航器。中方決定通過適當方式移交美方。
圖2:中方在南海發現無人潛航器進行識別查證
楊宇軍還講到中方與美方一直就此保持溝通,在此過程中,美方單方面公開炒作是不恰當的,不利于問題的順利解決。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早在中國國防部新聞局公布消息之前,有關情況就已經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因為美國國防部也在早些時間就召開記者會,宣稱“中國海軍在蘇比克灣外公海搶走美軍水下機器人一臺,搶完就跑,不理會對方喊話。”同時表示這臺水下潛航器是屬于美國海軍“鮑迪奇”號海洋測量船,在潛航器外殼有著醒目的英文標記,注明是美國國有財產。因此向中國提出抗議并“強烈要求中國立即無條件歸還”。
圖3:美國海軍“鮑迪奇”號海洋測量船
美國聲稱事發時,水下潛航器正在進行探測活動,收集非機密數據,而且“鮑迪奇”號海洋測量船雖然隸屬美國海軍,但卻是非武裝的,船上也都是文職人員和雇傭的工作人員。又是搜集非機密數據,又是非武裝,一副很無辜的樣子,但強烈要求立即歸還,卻隱隱露出了幾分氣急敗壞的味道。一個小小的無人潛航器為什么能讓美國如此著急上火呢?
無人潛航器到底是個啥玩意
無人潛航器,英文名“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是指沒有人駕駛、靠遙控或自動控制在水下航行的器具,主要用來代替潛水員或載人小型潛艇進行深海探測、救生、清除水雷等高危險性水下作業的智能化系統,俗稱“水下機器人”。
圖4:無人潛航器
這次被中國撈起進行識別查證的無人潛航器,是美國特利丹公司為美國海軍研制的LBS-G型潛航器,是美國海軍LBS瀕海戰場空間感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常見的UUV水下潛航器不同,沒有推進器,而是通過機械裝置控制一個類似“魚鰾”的充滿液體的軟性囊泡裝置,通過改變“魚鰾”的體積大小,來控制浮力的大校,從而能夠在水中上浮或下沉,再通過潛航器上的翅膀,在水中實現類似“滑翔”的運動,所以也有叫“水下滑翔機”。LBS-G型潛航器最大下潛深度為1000米,一次上浮下沉可以“滑翔”5000米,在這個浮沉過程中搜集到的海洋環境數據例如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和密度等,最后在浮出水面后通過“銥星”衛星天線傳回母船。所以LBS-G型潛航器不需要動力,最長能連續工作6個月,但速度很低,每小時還不到1500米,機動性那就更不用說了。
圖5:LBS-G型無人潛航器
表面上看,這種潛航器速度又慢機動性又差,也沒有任何攻擊力,似乎對潛艇沒有絲毫威脅,但是潛航器所搜集的海洋環境數據,對于潛艇作戰的意義卻極其重大,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要比航母,要比核潛艇都更重要。就像在陸地作戰必須有地圖,在天上作戰必須要知道氣象數據一樣,海上作戰就必須掌握相關的海洋環境數據,除了海岸線和海島位置,還有潮汐、海浪,而海水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密度則更是直接關乎潛艇作戰的成敗。
潛艇作戰中利用“躍變層”、“匯聚區”來擺脫追蹤和展開攻擊是公認的制勝法寶,前提就是必須要掌握所在海域當時的溫度鹽度密度數據,否則這些出奇制勝的水下戰法就是一句空話,根本無從談起。就是在平時,這些海洋環境數據對于潛艇來說也是生死攸關,例如2014年初,中國海軍372號潛艇在執行戰備遠航時,突然遭遇“海下斷崖”,潛艇短時間里急速下沉,艇內管路多處爆裂漏水,動力艙進水失去動力,險些釀成艇毀人亡的嚴重事故。如果事先掌握相關海域的海洋環境數據,就可以提前發現避開“海下斷崖”,從而避免進入險地。
圖6:由于海洋環境數據掌握欠缺,中國海軍372號潛艇險些遭遇不測
因此,掌握海洋環境數據,對于海軍大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美國很早就意識到了這點,不僅所有的作戰艦艇都有海洋環境數據采集設備,在巡航時能夠根據需要隨時采集數據;軍事海運司令部更是擁有15艘專業的海洋測量船,專門負責搜集海洋環境數據,這次潛航器的母船“鮑迪奇”號就是15艘海洋測量船之一。
除了美國海軍,美國大氣海洋管理局擁有17顆專用衛星、1042個浮標站、19艘海洋測量船、14架飛機、5臺超級計算機和286個數據中心,已經建成了規模龐大的海洋測量系統,所獲取的海洋環境數據同樣可以為美國海軍的軍事行動提供信息支援。
還有美國大學國家海洋實驗室聯盟,也擁有21艘海洋測量船,雖然名義上是大學和科研機構,但其中6艘最大最先進的海洋測量船都是美國海軍直接投資建造的,承擔軍方要求的科學考察課題,相關考察成果當然也是和海軍分享。
通過這些渠道和長期系統的工作,目前美國已經掌握了世界90%海域的相關海洋環境數據,在全世界遙遙領先。
正是中國海軍的最大短板
中國海軍近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各種新銳艦艇猶如“下餃子”般建成服役,大家所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航母、驅逐艦、護衛艦和核潛艇,就連以前被忽略的兩棲艦艇、補給艦也得到了相當的重視和發展,看上去已經門類齊全。但是這次事件讓我們看到了美國在海洋環境數據搜集方面的巨大優勢,而海洋環境數據對于潛艇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次事發地點就在南海,南海不但是中國和周邊國家存在爭議的敏感地區,而且還是中國海軍戰略核潛艇進出太平洋最重要的“走廊”,南海的海洋環境本來就很適合潛艇活動,但要是相關的海洋環境數據全部被美國掌握,那么在未來的潛艇水下對抗中,無疑將被美國占盡上風。
圖7:南海是中國海軍核潛艇進出太平洋的重要“走廊”,因此掌握相關的海洋環境數據至關重要
而恰恰這個方面是眼下中國海軍最大的短板,沒有性能先進的海洋測量船,更沒有系統的海洋環境數據搜集規劃,在海洋信息戰的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后。當中國救生船打撈美國無人潛航器的舉動,在網上贏得一片叫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這種識別查證,對于美國搜集海洋環境數據的行動來說,雖然是一種有力的警示,但還是太被動了,最關鍵的是我們自己應該早日擁有性能先進的海洋測量船,在關乎國家利益的重要海域展開海洋環境數據的搜集和積累,能夠在海洋信息爭奪中盡早取得話語權,才是最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
本文首發于看看新聞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20/74869.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