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家庭問題的凸顯促使家庭治療在中國快速發展。相關學者從理論到實踐對典型的家庭治療模式進行介紹和運用,本文就米蘭小組和薩提亞的家庭治療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希望通過家庭治療可以更有效的建立良好家庭關系。

  關鍵詞:家庭治療;心理治療;價值觀;應用
  一、家庭治療的概念及其思路
  (1)家庭治療的概念
  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為對象實施的團體心理治療,目標是協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情況,以執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療的特點:不著重于家庭成員個人的內在心理構造與狀態的分析,而將焦點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關系上;從家庭系統角度去解釋個人的行為與問題;個人的改變有賴于家庭整體的改變[1]。形象地說,個人人格的建立、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個人情緒、個人性格、個人天賦都被家庭深深影響,每個人對家庭都有自己的思考。你對現在的家庭生活感到滿意嗎?你覺得家里人都似朋友般的親切、彼此愛護、彼此信任嗎?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反映出你的家庭就是和諧家庭;如果回答模糊或是不確定,那反映出你的家庭或多或少有一些問題。家庭治療是基于人對家庭各方面的基本假設,這種基本假設建立在人們對家庭的感知基礎之上。
  (2)家庭治療的思路
  家庭治療方法主要分為4個模型:1.費城模型,其主要注重家庭結構及其相互作用。2.哈利的家庭治療,則注重策略和方法。3.米蘭小組的治療法,其強調家庭生活中價值觀方面的內容。4.薩提亞治療法,其強調家庭系統構建。
  在家庭治療過程中,以下幾點因素對于家庭治療至關重要:第一,家庭人際交往環境。個人與其家庭成員間的互相交往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行為。治療師試圖通過每周與來訪者談50分鐘來對其進行治療。這50分鐘的影響力會少于他們在這周剩余的167小時中所接觸的人的影響力。所以,通常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會見他們和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朋友。第二,家庭成員互補性。任何人際關系中,一個人的行為都是與其他人的行為聯系在一起的。人的行動,大多數是互動的一半。如果一個人改變了,關系就改變了,另一個人自然會受到影響。家庭治療師一旦聽到一個人抱怨另一個人時就要考慮到互補性。互補性意味著互相影響,這里的相互影響既包含行為習慣等具體方面,也包含價值觀、人生觀等精神方面。適當互補能使夫婦劃分工作和相互支持。僵硬的互補限制個人充分發揮潛力,使關系僵化。第三,家庭結構。家庭結構是指家庭中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相互交往的功能性結構。家庭由亞系統組成,亞系統可以按輩分、行為、共同興趣以及功能劃分,并由人際交往界線分割開。界線保護家庭及其亞系統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家庭結構中包含了家庭成員的價值觀、人生觀,并作用于家庭結構。沒有受到界線充分保護的亞系統會限制人際交往技能的發展。如果孩子被允許能夠隨便打斷父母的談話,輩分間的界線就被侵襲,夫妻關系就被父母角色所破壞。如果父母總介入孩子間的爭執,孩子就無法學會如何打贏自己的戰役。僵硬的界線可以培養自主,但卻有著不利的一面,就是缺乏溫暖與感情。部分的家長為孩子提供親密感,但過分親密,家長的主動性就會削弱。第四,家庭生命的周期。它是指家庭生活的不同階段,從與自己父母分離到結婚、生子、年齡越來越大、退休、直至最終死亡。包括離開家的單身青年人、相愛之人通過婚姻聯結形成家庭、第一個小孩的到來、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孩子離家獨立生活、生命后期的家庭生活。生命周期就像一個校準的時鐘,到點時家庭的內在功能和發展任務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否則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離開家的單身青年人,要從經濟和情感上與原生家庭有較好的分化,需要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逐漸成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成熟的人。這時需要原生家庭和青年人都要做出一些調整,家庭能夠給孩子一個適度空間,對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發展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這四點因素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無法分割。四種主流家庭治療法都源于對這幾點主要因素的研究和控制。他們只有側重點的不同,甚至很多時候在實踐中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國內心理研究方法也在不斷發展,目前并沒有十分完美的治療方法,所以掌握好這四個因素才顯得格外重要[2]。
  然而,米蘭小組的治療法主要偏向于通過價值觀的影響、修正和建立(當然這絕不是說此方法是將價值觀隔離出來討論),家庭結構、互補性、家庭人際交往環境也隨時隨地的影響著價值觀治療的效果。
  二、家庭治療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家庭治療中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或者是同一家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人認知社會中各種現象、判斷行為方式或結果的一種持久的信念。價值觀影響意識,而意識指導人的行為。所以價值觀與人的行為密切相關,對采用價值觀來治療的家庭治療也不例外。在治療中,若被治療者對治療的內容、治療中的改變做出好壞的判斷,那么就說明其在治療中運用了自己的價值觀。傳統心理治療觀認為,唯有以個體及其特質為治療焦點,通過分析、確定影響個體的特質、傾向或內外狀態,治療者才可能發現癥結所在,進而改善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4]。此理論認為,人在社會活動中認識、處理、總結活動中的信息時,其思想與行動必然受到社會倫理、社會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等的影響。而家庭系統中的成員的行為存在很大程度的互補性,家庭成員之間的價值觀也可以互補。由此可見,價值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觀念、認知,那么對患者進行價值觀的培養和改變就能在治療過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在這里我們可以引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在《系統家庭治療模式在個別化青少年中的應用》一文中,作者對D少年做了一些心理研究。他把D的行為異常歸結于家庭系統出錯,而文中采用的也是薩提亞治療法。的確,D的父母對D的各方面有相當嚴格的要求,屬于典型的上下級式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讓D形成了等級式的認知方式。這導致D與父母之間隔閡越來越大,有事不會與父母溝通。這種認知方式將個體在一段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對他(她)本人的定義加以區別。這種等級式的認知只是人不愿意或喜歡變化的出現,因此拒絕一切新的可能性,并且寧可選擇一種熟悉的功能不良的反應方式,也不會選擇未知的改進方式。此例中D是典型的等級式認知方式,在父母強大的強力下,D很可能形成一種觀念:害怕失敗,無法預知自己的行為后果如何,自己一定會失敗。他寧可染上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也不愿有一些改變,他害怕自己的改變會失敗。但這并不是事實,事實是D其實很聰明也有很有天賦,除了對父母的叛逆和不滿,D的心理是很健康的。但是D并不愿改變這種現狀。等級模式中對事件的解釋是線性的,即只有一種正確的方式存在,任何結果只是一個誘因,一種可能。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了D對現狀的認知與把握出了很大的問題。歸其原因,的確有家庭結構的問題。D的父母過于專制,家庭結構屬于嚴格的上下式的結構,對于D的壓力導致D在導火索事件后的心理全線崩潰。但這里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和整個家庭成員的價值觀相關。首先,D父母的價值觀太過死板,不夠包容。在孩子的價值觀形成階段,他們并沒有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過于專制,孩子無法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愿望,其人格僅僅只是作為父母人格的附屬品,D個體僅僅是依附于其父母而存在的。D的父母沒有認識到孩子也應該擁有自己的價值觀。正是這樣的價值觀造成D個體的獨立人格缺失,最終導致D的人格崩潰。其次,對于D來說,他被父母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前期看起來很乖的他僅僅只不過是為滿足父母的價值觀而行動的行尸走肉而已,他的行為并不是出于自身。可以說,在價值觀形成的年齡階段,D的價值觀卻缺位了。   在治療過程中,作者對D采用了家庭作業的方法,讓他記日記并制定計劃、思考可以做什么。按計劃作息,這其實是培養D的獨立人格,讓D在治療中形成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并在此過程中對D做了正確的引導,讓正確的價值觀在D心中漸漸形成。另一方面,治療師對D的父母也進行了價值觀調整,他告訴其父母減少對D的干預、減少對D的關注并了解D的情況,這讓D的父母充分意識到給D個人空間的重要性,并告訴他們孩子獨立的價值觀是如何的重要。治療師通過這樣的價值觀教育過程,使得家庭關系和家庭結構回歸正常。
  由此可見,價值觀在此例中其實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D從乖巧到墮落是價值觀和獨立人格的缺失。D接受治療后好轉也是因為自我價值觀的形成和父母價值觀的改變。而由此我們能夠發現此例中改變價值觀貫穿整個治療始終,也能夠看到米蘭治療法的影子。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討論系統式家庭療法和米蘭小組的價值觀式家庭療法來更好地對來訪者進行治療。心理治療師所說的“系統”,是指社會系統內各個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如夫妻、家庭、鄰居、醫患關系、小組、機構、照顧系統等;也包括由這些交流所引發的生理心理過程,如思維、情感、激素分泌或疾病。心理治療中的“系統式”觀察方法,是指從某成員與其他成員的關系出發來解釋行為,而不是由個體的內在動因來解釋其行為。照此理解,并無實在的系統。所謂系統,無非是觀察者對某個現實領域的描述方式。系統式的觀察方法總要把個體行為與一種具體情境和整個觀察框架聯系在一起。系統式家庭治療是家庭治療的重要流派之一。該療法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將家庭看成一個系統,將家庭成員看成是系統的組成部分,并認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認識事物的模式,稱為內在解釋,內在解釋決定一個人一貫的行為模式,反過來又受行為效果的作用和影響。
  在薩提亞的研究中,把人們如何看待世界劃分為四個方面:如何定義一段關系、如何定義個人、如何解釋一個事件、對于改變抱有怎樣的態度。他又把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分為等級模式和成長模式(也有人叫做威脅獎賞模式和種子模型),在不同的模式下,人們對上述四個方面的感知和態度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看到,系統式家庭療法中的內在解釋和價值觀式的治療方式其實可以統一于前文所提到的四個要素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4種治療方法的本質其實都一樣,要達到的目的其實也相似,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路徑、不同的側重點。我們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時,面對現實中錯綜復雜的心理問題不能只用一種方法去治療患者,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改變治療方式,甚至一些特殊情況下我們需要回到本質去創造新的治療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對來訪者進行有效的治療。
  參考文獻:
  [1]趙芳.家庭治療的發展:回顧與展望[J].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93-97.
  [2]姚進忠.國內家庭治療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6):141-144.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10/84680.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