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Web架構思想系列專題之-未雨綢繆
首先要感謝諸多朋友對鄙人的一些拙見表示關注,不少朋友反應上一篇的分享有點意猶未盡,我的理解可能是大家覺得我寫的不夠快。呵呵...由于系統整理相關資料需要一段時間,另外要盡量保持原創的風格。所以周期會稍微長一點點,但我盡量會一周寫1-2篇相關專題。
首先要感謝諸多朋友對鄙人的一些拙見表示關注,不少朋友反應上一篇的分享有點意猶未盡,我的理解可能是大家覺得我寫的不夠快。呵呵...由于系統整理相關資料需要一段時間,另外要盡量保持原創的風格。所以周期會稍微長一點點,但我盡量會一周寫1-2篇相關專題。
企業Web應用以誰為中心:服務器?瀏覽器?
還記得《ASP.NET AJAX Under the Hood Secrets》嗎?這是我在自己的Blog上推薦過的唯一一篇文章(不過更可能是一時興起)。在這片文章里,Omar Al Zabir提出了他在使用ASP.NET AJAX中的一些經驗。其中提到的一點就是:Browsers do not respond when more than two calls are in queue。簡單的說,就是在IE中,如果同時建立了超過2兩個連接在“連接狀態”中,但是沒有連接成功(連接成功之后就沒有問題了,即使在傳輸數據),瀏覽器會停止對其他操作的響應,例如點擊超級鏈接進行頁面跳轉,直到除了正在嘗試的兩個連接就沒有其他連接時,瀏覽器才會重新響應用戶操作。
我們來模仿一下最OO的mootools的繼承機制。它的類都有一個叫做initialize構造方法,這與Java的類都有一個與類名同名的構造方法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些叫initialize或init都是借鑒自Prototype,而Prototype那幫人是Ruby出身。為了區別mootools那種污染原生方法的做法,我把類的構造器命名為variant,并且禁止查看構造方法(像瀏覽器禁止查看原生對象的構造方法那樣)。
這片文章大體概括了一些設計網頁中的大問題。希望能給你做下一個網頁時給予一些兒啟發。
系統模型接近用戶的心智模型是優秀界面的主要作用。一般而言,可用性衡量網站交互方式的難易程度,也是衡量網頁設計的重要標準。本文總結了社區媒體和網站的關鍵性特征,舉例討論了這些設計背后特征、技術和概念的重要性及其原因。這些可用性簡單實用,可以應用在幾乎所有的界面設計中。
如果你已經是一名優秀的Web開發人員,那請路過即可。如果你還是一個準備入行或剛入行的菜鳥,那本文倒值得一讀。要成為一名優秀的Web開發人員,沒有捷徑可走,本文就是為那些還在苦苦尋找學習目標的人編寫的。
前兩天,Apple4.us 的內部討論組里發生了一次關于桌面軟件(native app)和線上軟件(web app)區別的討論。這是一個老話題,但其中貌似有很多較難理性解釋的因素。很多資深的蘋果玩家都堅定地支持桌面軟件,至今在用 Mail 處理 Gmail 和 Google Apps 的郵件,但另一方面,技術實力無比雄厚的 Google 一直在猛力推進各種萬維網技術(HTML5, JavaScript……)。過去幾年里,網頁版 Gmail 和 Google Docs 在用戶體驗上已經日益接近桌面軟件。
今天有個小web需要php環境運行,為了配置,下了番苦功!終于可以顯示了:
新時代的信息構建師(包括網站設計師、架構師等)應當特別掌握好網站的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設計方法,以給用戶提供積極豐富的體驗,為網站提高利益。在用戶體驗方面,信息構建師Peter Morville由于長期從事信息構建和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設計的工作,對此深有體會,他對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設計進行總結,并設計出了一個描繪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要素的蜂窩圖,如圖1所示。